齊佩 尚倩茹 金娜娜 蘇靜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0)
在當今的校園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例如在課堂上為學生開展“慕課”,“翻轉課堂”,“雨課堂”等多裝形式的授課形式。學校無疑是希望學生學好習,樹立正確的三觀,報效祖國。但是,想要學生達到這些目標,除了教學媒體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外,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遷,大學生重視現當代文化,重視外來文化,忽視傳統文化的現象隨處可見。如果連高校學生都不能較好地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那么傳統文化又能依靠誰來傳承呢?因此,把傳統文化引入校園顯得尤為重要。
就如胡少林在《傳統文化進高校校園的現狀研究》中所提到的:“傳統文化走進高校校園之后,大學不再是單純地以傳播科學知識、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唯一內容,而是更加注重以育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校園文化借助網絡推廣、平臺宣傳、舉辦講座等等形式,使得學生在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自身的人格發展?!薄?】就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為例,近幾年已經把傳統文化引入了校園,也取得了一些成就:陜西紅拳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會在2013年經研究決定:授予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紅拳保護培訓基地》,本學校把“紅拳”這一漢族傳統拳術繼承的很好。體育系的每位老師都會打紅拳,“紅拳”作為全校大一學生體育必修課,毫不夸張地說:學生們基本都會打紅拳。學校定期舉辦武術比賽,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身體,還弘揚了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參加陜西省大學生武術展演比賽獲得了金獎,更加促進了學生學武術的熱情。然而,除了傳統文化進校園取得的一些成就外,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方面,現在高校都有學生自己成立的社團,比如漢服社。雖然漢服社中人數不少,但是很多社員都不了解開辦“漢服社”的目的,參加社團的意義以及什么是漢服,漢服和和服的區別是什么。有些學生報社團有可能是因為外界環境的干擾,并非是發自內心的想保護這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大學生需要在大學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為人處世。而很多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把心思放在了專業課的學習上還有自己的興趣上,因而忽視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進校園與校園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然而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學校的教學管理。目前,高校的教學管理只是一味地注重學習知識的管理,而對于如何管理校園文化的建設,如何宣傳傳統文化則沒有進行過深入的探究,也沒有舉辦過系統化的宣傳講座,這就使得學生對校園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感知與體悟只能通過學生自身來領悟?!?】
要想讓傳統文化能夠走進校園,就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讓傳統文化得以體現。然而,現在高校注重的是校園建筑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對于校園建筑,環境布置都只是一帶而過。有些學校校舍墻體脫落,校舍校貌陳舊零亂,綠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發揮不了物質文化的教育功能。
既然高校在把傳統文化引進校園期間存在著這么多的問題,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是學校及課堂的主體,要想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就先得讓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通過黑板報,手抄報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其次,應當基于學生的文化水平選擇適當的文化內容進行學習,就如知名傳統文化學者宋文新所說的,“我們應該通過頂層設計形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各個學段相互銜接的課程體系。除了古文經典外,要將傳統戲曲戲劇、非遺文化、民俗風情、書法、國畫、民樂等內容融入教學之中,更著力培養學生對中秋、重陽、清明、春節等文化傳統節日及傳統禮儀的興趣愛好,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立體化認識和感知度。”【2】
根據近幾年的調查研究,各類學校的都普遍反映出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到了師資的瓶頸期,也就是說,現在想要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師范生屈指可數,這就導致師資力量的匱乏。那么,如何才能增加師資力量呢? 在我們看來,要先讓傳統文化走進高校校園,讓師范生能夠接觸到傳統文化。因為只有這樣,所謂的中小學的老師才能夠接觸、了解到傳統文化,才能夠在以后將傳統文化分享給自己的學生。就如全國政協委員黃德寬所說的:“傳統文化不僅要進入中小學的教材和課堂,還要進入到師范生的教材和課堂,這樣等到他們畢業時自然就能夠補充到傳統文化推廣和傳承的隊伍之中?!薄?】然而,只有師資力量做支撐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涉及充足的學科資源。根據近幾年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校園以后只是一味的關注自己的專業知識而將一些非專業的課程視為“廢課“。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將傳統文化設為一門課程也是無濟于事,所以就需要重視發展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學科,這樣才能解決人才消亡的問題。就像潘魯生委員提出的建議一樣,“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學科,特別是一些‘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就跟自然科學中的數理化一樣,雖然報考人數未必多,但是非常必要,是我們文化內生動力的源泉?!薄?】
既然要讓傳統文化走進校園,那我們就應該將校園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校園文化建設和傳統文化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學校要強化傳統文化,就應該從學校的頂層設計上著手。首先,學校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性,可以對學校的每個建筑物進行特殊的設計,例如:在粉刷學校的墻壁時可以噴繪出一些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這樣不僅可以讓學校的外在布置美觀,還可以讓同學們不斷深思。
學校的主體是學生和老師,要想讓傳統文化成功的走進校園必不可少的就是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師生共處的場合一般都是教室,基于這一條件,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背誦古詩詞,文言文,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老師在上課時也應該時不時的加入一些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這一系列的結合,同學們就可以接觸到進而了解到傳統文化。同時,也要對教學方式作進一步的改進。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如果一味地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這種方法,同學們會膩煩,所以我們應該摒棄以往的教學方式,選擇一些類似于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產生興趣,并且樂于接受傳授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
無疑傳統文化進入校園現在已經成為一種熱潮。很多學校都在引入傳統文化,但引入的是否是國家和地區特色的文化,精髓的文化,這點還有待商議。因為國家對此沒有統一要求,學校引入時需要慎重考慮,爭取把我們的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引入校園。在這方面,政府和教育機關的人員應大力支持。引進后,需要學生,教師,專業人員等的配合與協作;需要充足的資源(經費和一些硬件設施);需要克服功利思想,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傳統文化進入校園,不僅弘揚和傳承了民族特色文化,還有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民族情節,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讓學校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民族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是非??尚械淖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