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君
(蕪湖市南陵縣文化館,安徽 南陵 242400)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需要得到更多的滿足,我國的文化建設百花齊放,群眾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社會地位以及功能被逐漸凸顯。尤其是目前我國群眾文化日趨成熟,科技文化與道德素養逐漸提高,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礎,使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滲透到大部分群眾中,讓群眾生活的愉悅感和幸福感得到有效提高。
群眾文化是人民群眾自我進行的,以滿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識需求為目的的,以文學藝術為中心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具有群眾性、自娛性、傾向性、承傳性的特征。群眾文化的供給、服務對象是全體人民,要求社會努力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要求社會的一切群眾文化活動必須符合群眾的意愿,要求不斷的提高群眾的文化實踐力和占有水平,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群眾文化具有較高的群眾參與度、較大的社會響應度、較低的運行成本以及明顯的服務效能,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緊密相連,具有民俗風情,種類豐富多彩。群眾文化作為文化建設中的一種具有獨特的魅力,能夠吸引人們積極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豐富精神素養,提高精神水平,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開展。
目前,我國一直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堅持走群眾路線。人民群眾是一個城市發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群眾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群眾文化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同樣也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加強社會凝聚力,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群眾文化的建設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在一定程度上傳承并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激發人們愛祖國的熱情,使人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激發人們的凝聚力、創造力,增強民族向心力,全面發展和弘揚民族精神。
目前我國開展的群眾文化建設還不夠普遍,形式也比較單一,專業人才缺乏,創造的文化產品的數量也較少,無法滿足人們對于文化建設的精神需求與實際需要,使得群眾文化建設的效率降低,嚴重影響了社會建設與發展。
作為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物資保證,經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國的經濟發展還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一些地區的文化、經濟發展還較為落后,政府的資金投入不足,在策劃活動過程中經費難以滿足實際需要,文化產品和設施設備又相對落后,基層文化建設工作難以取得進展,嚴重制約了文化發展,高層次的群眾文化建設難以開展,不能全方位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在一些地區,政府一直把經濟發展放在首位,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忽視了群眾文化的建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在管理和鼓勵機制上還不完善,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導致文化建設落后于經濟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造成了阻礙。
群眾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展現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群眾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政府應該健全群眾文化建設機制,將經濟建設與群眾文化建設相結合,發揮其巨大潛力,提高重視程度,了解群眾對于文化活動的真正的需求,防止文化活動的單一化,增強人們參與群眾文化的積極性,增強社會建設的生機與活力。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文化總體建設情況,而在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政府的資金投入是重要的基礎,因此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政府還應深入調研,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圖書館、少年宮、文化宮等,使群眾文化建設煥發生機與活力。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滿足自身精神需求為目的。要想建設發展好群眾文化,需要讓群眾主動參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政府應該將單一的文化活動改為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并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進行創新,樹立品牌意識,組織和開展人們感興趣的群眾文化活動,例如猜燈謎,賞花燈,書畫比賽、演講比賽等,提高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
群眾文化建設在我國文化建設領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要發展好和諧社會必須提高群眾文化建設,這樣既推動了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也提高了人們的文化素養,滿足了我國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在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等方面也具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