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曦
(廣東理工學院,廣東 肇慶 526100)
我國現階段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已基本得到建立,近年來對于文化名城的保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得具有悠久文化沉淀的街巷、建筑等得到保護[1]。但同時在保護實踐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較多保護理念中的誤區,導致歷史文化名城在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中被大量拆除,名城遺留的格局及環境被打破,歷史的積淀逐漸被消磨。如何針對現階段歷史名城保護中的問題,借鑒國內外的保護經驗,制定合理的保護方案成為迫切的需求。
截止2018年,我國確認的歷史文化保護名城數量已經達到133座,歷史文化名城無一不具有悠久文化歷史,同時也具有極重要的地理優勢,不論于哪個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距離第一批評審名城,距今已經有數十年的變化,現在名城也呈現出多樣化的風貌。在數十年間,一部分古城對于保護非常重視,采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及合理規劃。但同時,部分古城對于保護較為不重視,數十年發展非但沒有保護古城建筑,甚至多有破壞,導致古城沒落,甚至近于消失。古城的保護工作停滯不前,原因為:部分古城是不知如何保護,因此施行全面保護的策略,古城發展由此受制;部分則是注重于文物的保護,認為文物是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所以古城中高樓聳起,文物保護單位則被現代化都市徹底淹沒。由此能夠明確,在現代城市發展中,如不能合理的進行古城保護,不是導致城市發展受制,便是失去了古城的獨特優勢,對于中華民族而言也是極大的損失。
現狀中存在的問題便是社會發展一直在繼續,民眾的生活亦是持續進行,所以為了達成現代化的生活需求,古城中增加了較多新建樓房、翻添住房、私搭亂建的建筑。其原因在于,民眾生活條件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生活物質資源豐富使得人們對于住房條件的要求得到提升;通過賣房、租房、新建房來使得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民眾生活改善,但傳統民居、街巷等已被破壞殆盡。
一戶傳統民居住戶增致數家之多,古城容積變得極大,傳統民居在不斷擴大居住面積的同時,古城的原始風貌也趨于消失。為了使得交通問題得到解決,還需要對街道進行拓寬,街道格局完全被打散。隨著民居風貌的改變逐步擴大到整個古城,飽含歷史文化澆筑的古城也逐漸卸下它厚重的底蘊。但在此況下,居民要求改善生活質量并無過錯,這恰恰能夠證明居民品質生活理念的覺醒,這對于城市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極大的。因此,復雜供需條件下,歷史古城的保護成為進展緩慢的工作,如何滿足民眾需求,同時對古城文化進行保護,也是困擾多數歷史名城的問題。政府經濟資源投入大面積的古城對其進行保護,前提是能夠確保古城后續的經濟收入能夠重返至原路,對于占地可控的歷史建筑,該方式有一定可取之處,但對于大面積古城的保護卻無法依賴于政府經濟財政支撐,主要原因是:傳統建筑修繕及完善建筑功能本身就是破耗資材、操作困難的程序,且存在建筑群落大、建筑數量多、建筑改建多的情況。
對于現代古城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如何進行解決首先需要明確歷史名城評審標準。我國初次進行文化名城評審中,列入名單中的城市,皆具有文物豐富、歷史價值極高、具有紀念意義、持續發展使用的特點。由此能夠說明,歷史名城需要具備較多的基本條件。我國首次進行歷史名城的評定中,其中一條標準為古城和周邊的自然換關系延續狀況、古城街巷肌理、城墻城門、傳統格局、公共建筑遺存情況、城市建設及規劃史典型性及影響力、城市整體氣象、城市對歷史文化特點的展現、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情況。在進行古城歷史文化價值評定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城市的歷史文化進行判定,亦需要對古城街巷肌理、城門、城墻、格局等進行考量。近年來的歷史文化名城的評定中,評判標準被修改,要求古城中最少包含有兩片歷史文化街區;街區需要有完整歷史風貌;街區風貌中的環境及建筑均為歷史遺留原物;街區的占地面積較大,若是面積過小,不能對城市風貌進行體現。隨著時間的改變,歷史名城的風貌也在改變,這亦是歷史文化名城評定標準改變的主要原因。根據評定標準也能夠發現,歷史文化街區于歷史文化名城是極為關鍵的部分,而組成歷史文化街區的,也就是古城中傳統民居建筑。盡管一棟建筑無法代表歷史,但一大片建筑卻是一個歷史文化中不能缺少的磚瓦梁木。
針對敘述的歷史文化名城現狀及存在問題,本文提出以下保護策略:對極富歷史價值的文物單位、但未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建筑提供保護;政府所公布的保護民居,不進行民居建筑原狀改變的基礎上,進行保養及修繕、整理;適當減小歷史文化街區人口密度,對違法建設建筑進行拆除,對院落形制及空間肌理進行恢復和整理;對建議歷史建筑、歷史建筑展開修繕及維護,對其風貌特色進行維持;傳統風貌建筑需要對風貌特征進行修繕和保持,重點對具有文化價值的裝飾物及構件進行保護;建筑內部結構可進行更新及改善,從而使得傳統建筑能夠達成現代居住條件,適應現代使用功能;對于與傳統風貌較為和諧的建筑,且建筑質量評定較好者,可允以保留;對于和古城街區風貌不符的建筑、質量差的建筑、現代建筑等,皆需要進行整體改造;對簡易住房及危房等建筑整體進行改造;選擇部分具有意象性及標志性的建筑進行恢復。
對于歷史名城的保護是我國發展中極重要的使命,關乎到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民族文化的傳播。本文對歷史名城保護現狀進行了闡述,并通過現狀對問題進行分析,主要為民居建筑的亂象。民居建筑是歷史文化街區的主要組成,而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評定標準中的基本條件。在文末提出了一些對應的歷史文化保護策略。本文對歷史名城保護現狀、問題、策略的探討,能夠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