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家月
(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中國動畫自20世紀20年代初以來,歷經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4個時期。
1922年,萬氏兄弟就勝利的制造出了中國第一部廣告性質的動畫短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其后拍攝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更是達到勝利。這也是我國動畫創作的萌芽。
在五、六十年代,中國的動畫片,迎來了第一個高潮,可以說是黃金時期。1960年,令全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小鯉魚跳龍門》《驕傲的將軍》《漁童》《孔雀公主》等……但是,文革的十年動亂,使黃金時期的中國動畫落進了低谷。
文革之后,中國動畫又迎來了一個復興時期,被稱為中國動畫的白銀時代。在這個新的創作高潮時期,而且形式和題材也不斷的創新,《哪吒鬧?!罚且徊看笮偷膶掋y幕動畫。還有《阿凡提》《鹿鈴》《南郭先生》幽默有哲理的《嶗山道士》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進入了85年,這二十多年,應該說是中國動畫的一個轉折時期。這里面,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些動畫系列片,比如有《邋遢大王奇遇記》、《舒克和貝塔》,經典延續至今。從89年開始,有很多中外合資的動畫公司進入了中國,《花仙子》、《變形金剛》、《鐵臂阿童木》,這些動畫大多題材新穎,想象奇特,色彩鮮明,受到了中國觀眾的歡迎。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所扎根的傳統文化土壤發生了變化。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動畫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技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為新一代的觀眾所認可和接受,無疑是擺在動畫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大課題。中國動畫從它創始初期就與傳統民族藝術元素緊密相連。中國書法、京劇、篆刻、武術、皮影、古代紋飾、傳統樂器等民族的藝術元素被廣泛的應用于中國動畫的制作之中,充分地體現出中國動畫的民族性特點。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文化教育的短缺,國產“本土化”動畫的走向值得深思,向歐美等國家借鑒。
《功夫熊貓》算得上是中國味很濃的動畫片了,里面的內容有五行拳、中國建筑和最有代表性的竹林、熊貓、面條等等,都是與中國元素一一對應的,可以說美國人把中國的東西運用的很好了。作為動畫產業者的搖籃---好萊塢,也不可避免地愛上了“中國元素”。
日本動漫受眾廣泛,忠實觀眾遍布世界各地,動漫的相關產品也為日本商業帶來極大的利益。從取材角度講,日本動漫的題材極為寬泛,現代社會里幾乎沒有不能成為動漫素材的東西,其中自然也包括很多源于中國的文化元素材料。同時日本動漫創作者在運用這些中國文化元素時也不是一味照搬,而是大膽對其進行改動,使之符合動漫劇情的需要。日本廣泛吸納國外優秀因素,加上自身的思維創造,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動漫之路。
一直以來,中國動畫的受眾群體定位是兒童;過度遷就低齡兒童的理解能力也使得影片缺乏懸念和感染力動畫創作的對象日益單一化。
中國動畫創作一直秉承“寓教于樂”的宗旨,但在這一過程中,過分強調“教化”意義,主題先行使創作受到阻礙。反之,歐美、日本等國的動畫片,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將思想性蘊含在生動的藝術形象中,通過新奇、幽默的故事,將社會中出現的問題融入動畫情節中,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判斷如何選擇,使動畫與觀眾直接對話與溝通。
模仿與學習是創新的一個過程,中國動畫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斷探索,繼續尋找出路。但是,這種學習他國之處而舍棄自己的長處或將民族性任意拼湊,或片面地抽取民族性的一部分來進行動畫片的改革和創新,其實都是原創性缺失的表現之一,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某些富于時代精神的題材方面,我們也許并不應該過分強調一定要具有中華民族的歷史感和民族性,而應該適當更新觀念,以時代感來強調民族性,而不是將民族性僅僅理解為狹隘的古老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