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河南 洛陽 471934)
在云計算時代,計算機處理速度不斷提升,算法不斷改進,網絡傳輸不斷加快,硬盤存儲設備價格不斷降低,人工智能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在期刊出版方面,隨著計算機的大規模應用,也出現了很多變化。筆者在接下來的部分將詳細討論和分析這些變化[1]。
(一)重合率檢測方面出現了一些變化。考慮到重合率檢測需要在龐大的數據庫檢索,之前受制于計算機速度,檢測僅僅能檢查文字,而且檢查方法較為單一,就是尋找完全匹配或部分匹配的文字。很多時候,當改變語句語序,或用同義詞、近義詞替代部分文字時,可能可以逃過重合率檢測的法眼,而圖片,公式的檢測很難處理。但隨著計算機處理速度的提升、算法的優化改建和云計算帶來的分布式計算速度的提升,使得豐富檢測內容成為可能。通過優化的算法和信息處理速度的提升,可以檢測出用同義詞替換,或者改變語序的情境。對于圖片,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圖像,將圖像轉換成相應的文字,或者其像素信息,然后對比數據庫內容來識別。對于不同格式的公式,可以先制定一種計算機編碼方式,然后通過將公式當成圖像來處理和識別,將其轉換成某種二進制序列,然后對比數據庫內容來判斷重合率[2]。
(二)云計算服務帶來的審稿,校稿的變化。期初,編輯審稿,校稿需要通過查閱紙質版稿件,然后修改。之后演變成編輯在個人計算機審閱稿件。但是對于某些稿件,需要多位編輯,或者專業人士審閱時,需要通過郵寄的方式傳遞信息,這樣比較耗時耗力。而在云計算時代,很多云服務企業都提供了網絡編輯的方式。比如使用免費的WPS辦公軟件,不同專業的人員,多位編輯可以通過網絡,在不同地點,同時編輯一篇稿件。在編輯過程中,這些人員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話,比如微信,qq,釘釘,skype的通信軟件免費進行電話或視頻溝通。這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盲審更方便。在之前的盲審階段,一般是由助理編輯將文章做一定處理,即刪去作者姓名,單位,簡介,基金項目等信息。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算法的改進和信息處理速度增加,可以預先設置單位,基金項目等數據庫,然后由算法自動識別相應的單位和基金項目,進而刪除或用其他字符替代。對于姓名和作者簡介,可以通過識別作者姓名位置和關鍵字等信息,進而刪除或用其他字符替代。這樣,在投稿系統中的盲審階段,助理編輯不需要其他操作,只需要把通過初審的稿件轉發至外審專家處,系統會自動對相應稿件做處理,外審專家就能看到除去作者相關信息的稿件。
(四)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便于作者選擇合適的期刊。據統計,目前我國約有一萬種期刊。作者在投稿時,面對海量的期刊,往往難以選擇合適的期刊,一個一個編輯部投稿的話,考慮到不能一稿多投,時間很慢。有時求助于中介,但是中介一方面存在經濟風險,另一方面,中介多對接的期刊也不是特別全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各個期刊平臺,可以通過大數據搜索,建立相應的云服務。因為各個期刊平臺搜集的期刊數量和論文數量都非常全,這些平臺可以根據文章題目,關鍵字,字數,作者學歷,專業,期刊類別,等級等將期刊分類,然后根據不同的作者推薦不同類型的期刊。當然,考慮到主要的期刊平臺擁有的大數據,新的期刊平臺未來在這個方面恐怕難以和擁有大數據的期刊競爭,只能通過更優化的算法和更快的云計算的信息處理速度和其合作。
(五)校稿更加智能化,可以節省人力,便于編輯將時間用于其他方面。之前的校對軟件,受制于計算機信息處理速度,算法和數據量,往往只能檢查到一些專有名詞的錯誤,這對編輯校稿效率提升不大。在云計算時代和人工智能時代,隨著大量的論文數據和不斷優化的算法,新的校對軟件除了檢測專有名詞,還可以檢查語序,連接詞,公式,圖片的錯誤。這樣可以極大程度的提高編輯編校效率,便于編輯把時間節省出來,用于其他工作,比如:約稿,業務能力提升,計算機能力提升等。
(六)對編輯人員要求改變,提高了其計算機操作能力的要求。早期的期刊出版,主要通過編輯編審紙質版期刊,定稿后由印刷單位或印刷部門膠印。對編輯人員沒有計算機操作的要求。隨著科技的發展,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網絡的普及。編輯人員不但需要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還需要熟練使用文本編輯軟件,諸如:WORD,WPS等,熟練收發電子郵件,熟練使用校對軟件等。此外,網絡編輯和數字出版編輯,還需要掌握基本的網頁編程,圖片處理,期刊編輯部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的維護工作等。當然,隨著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的應用普及,上述軟件還會不斷增加新的功能,甚至未來也會出現新的智能的計算機軟件。這都要求編輯人員需要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精神。
(七)期刊傳播廣泛。早期,期刊出版僅能通過紙質期刊傳播。一般是期刊出版單位和郵局合作,期刊出版單位定稿后,由印刷單位印刷,然后定期把期刊送至郵局,郵局再寄給訂閱者。或者通過書店,報刊亭等出售傳播期刊,讀者只能查閱紙質版期刊,這種方式傳播周期較長,效率相對較低。現今,隨著臺式計算機,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網絡的普及,期刊可以通過電子方式發行和傳播,期刊定稿后,做成電子版,然后可以立刻推送給訂閱用戶,用戶可直接在其智能終端上瀏覽期刊。比如,使用電子郵件、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體傳播。或者在期刊社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和維普網等期刊平臺上,先有用戶注冊并購買相應產品,待產品發布后,付費用戶可以瀏覽相應的電子版期刊。這可以大大提高傳播效率,而且因為電子版的拷貝幾乎沒有成本,這也可以極大降低出版社的經營成本,并有助于利潤提升。當然,因為電子版的復制較為容易,出版社和期刊平臺還需要對電子版加密,以防止不法分子盜版出售。
(八)期刊出版單位的盈利方式的變化。早期,期刊出版單位的收入主要依靠紙質期刊的利潤、刊登廣告等,而且刊登廣告需要再許可范圍內刊登。隨著云計算時代的到來和人工智能的應用,電子版的發行增加,期刊社紙質期刊的發行收入會減少,除了原有的可能的廣告收入,電子版銷售收入會增加。同時,也增加與期刊平臺合作收入,比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網每年都會把稿酬轉賬至合作單位。期刊社如果把電子版期刊發布在其網站上,供付費用戶瀏覽查看,這也能增加其收入。當然,考慮到很多讀者對收費的信息不感興趣,而且很多購物網站,新聞網站、視頻網站、直播平臺等媒體都沒有收費,如果期刊社網站對讀者收費,可能會出現很多讀者不在訂閱其期刊的情況。這對期刊出版單位的經營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需要期刊出版單位不斷探索新的經營模式。
(九)期刊推廣方面的變化。近些年,隨著網絡的發展和網速的提升,人們對于美好生活也是不斷向往。不斷更新的新聞網站,娛樂節目的增加,微博,熱搜,短視頻,直播平臺的出現,這些都非常吸引人們的目光。這給期刊的推廣造成了很大壓力。也要求期刊出版單位不斷優化其期刊內容,廣泛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傳播。在留住老讀者的基礎上,不斷吸引新讀者。在其內容上,也需要不斷改進,其風格,文字,布局也要與時俱進,不斷滿足讀者需求。
在這個時代,智能終端額普及、云計算服務的增加,人工智能的應用,給期刊出版和編輯工作帶來了很多的變化。比如:重合率檢測方面,審稿方面,校稿方面,盲審方面,期刊發行和傳播方面,期刊出版方面,期刊推廣方面,期刊經營方面等。未來期刊出版和編輯工作也會不斷出現新的變化,比如全息影像或出現直接將信號傳導人體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的儀器。這都要求編輯人員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優化改變其出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