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中共長白縣委黨校,吉林 白山 134400)
(一)它有助于干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使干部通過親身實踐認識到他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力來源于人民的擁護和信任,它不是某一個上級領導恩賜的,更不是“天降大任于斯人”,這可以大大減少實際上存在的某些上下級干部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少用人上的不正之風,使干部廉潔從政。
(二)它有助于實現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通過對干部的管理來實現管理國家和社會各項事務的目的。群眾參與選用干部可以大大調動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切實的保障和充分的發展。
(三)它有助于對干部實行切實的民主監督,保持和發揚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和廉潔從政的作風。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過,中共避免人亡政息周期率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這種監督只有在人民群眾的意見具有實質性意義的時候才能得到充分的實施。如果人民的意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卻反轉過來埋怨人民群眾的麻木和落后是不公正的。在某種意義上,群眾的消極心理是對民主的渴望而又無法實現的一種極端反映。
(四)它有助于廢除實際上存在的領導干部終身制,加快干部制度的改革。過去很長時期內,實行的干部任用方法是,只要干部不犯錯誤,就可以穩穩當當地一直于下去,這既不利于調動干部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為了達到使干部能上能下,形成流水不腐的局面,群眾參與選用干部是一個重要途徑。以多數群眾擁護和信任選用干部,可以避免干部管理部門遇到的許多棘手問題,也會避免買官、賣官、跑官、求官、爭官、保官、騙官等種種腐敗之風的蔓延,對干部管理是一個重大改革。以此為契機,形成一種新的機制,盡快使我國的干部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一)群眾對于部是否具備勝任領導工作的能力和業務素質具有發言權。中國古代在知人善任方面曾有過舉薦、科舉考試、“伯樂識馬”、毛遂自薦幾種方式。一些人在大膽提拔年輕干部的時候,也曾引用古人說的“人才用而知其能否”這句話,但是如果用人不先察其才智,量其膽識,識其忠奸,一律采取先用而后知的辦法,是對革命事業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也常常掩蓋著用人上的腐敗。僅憑少數人“伯樂識馬”是英雄史觀在選用干部問題上的表現。一般地說干部的性格、愛好、能力、氣質,人民群眾是最重要的感知媒體。人民群眾在評價干部能力時不是僅察其名,更觀其實;不單憑領導的褒貶和本人的自我評價,他們主要看干部的工作實績,看貢獻,看他們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因之他們的評價帶有超乎個人感性的實質性內容,群眾皆曰不能者自當慎用之。
(二)群眾對干部的政治品質具有決定意義的發言權。干部的德的最主要內涵是立黨為公還是立黨為私。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質,是黨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準則。所以,干部是立黨為公還是以權謀私,是廉政為民還是弄權瀆職,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還是為升官發財,就成為干部政治品質中最主要、最基本也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東西。能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干部是否合格的最重要尺度。那些心系人民、不辭勞苦,竭其所能為人民服務的優秀干部,都無例外地在人民群眾中贏得身前身后名。當前,人民群眾最痛恨的是干部的腐敗行為。人民群眾對干部既可能做到盡察其優,也能做到盡察其劣,那些具有明顯劣跡的干部絕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戴,在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后,考察干部入黨動機的難度增大了,當前又面臨改革開放的考驗,又增加了干部政治性格中的可變性,僅靠少數人考核任命干部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必須以群眾擁護不擁護作為一個重要尺度。
(三)群眾對于部是否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風具有決定意義的發言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根本標志之一,尊重群眾、關心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是黨的工作路線。它不僅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黨的政治目標,具有關系到事業成敗的實質性內涵。由于干部的工作作風主要體現在與群眾的關系中,所以,人民群眾對于部是以民主,的方式開展工作,還是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唯我獨尊、稱王稱霸,具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當前,在一些地方群眾參與選用干部也存在著改進和完善的問題。
首先,應進一步增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群眾參與應作為干部任用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制度化,使其具有程序與實質的權威性,防止因領導人的好惡而存廢,也避免將群眾意見僅作為一種參考指標,一種類似裝飾的東西,同時增強這項工作的透明度,防止少數人強奸民意或以民意為借口以售其奸。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克服消極被動心理,提高群眾參與的質量,這遠比那些不給群眾參與機會,卻悲嘆群眾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薄弱更為合理與急切。
其次,參與評價干部的群眾范圍與層次劃分應符合實際。在考察某類干部或某個干部時,所參與的群眾范圍應以對干部的工作情況有較充分的了解為宜。范圍過大則產生相當一些因對其工作情況不了解而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從而使不稱職之人得以蒙混過去;范圍過小則許多人被排除于參與之列,難以得出符合實際的評價,且易為少數人操縱以售其奸。
再次,群眾評價干部的內容應進一步明晰。現在所通行的群眾評價內容多為定性性語言,即將干部評價為優、勝任、基本勝任、不勝任幾個檔次。每個人要將干部各方面的表現綜合起來并具有合理性,難度是很大的。由于每個人在綜合干部德能勤績時所掌握的尺度不盡一致,所以這種定性語言的內涵難以統一,這必然影響對干部評價的質量,致使考核結果扭曲。為使評價結果更準確,應將考核內容細化為若干方面,如從政是否廉潔、辦事是否公正、政策觀念強弱、作風是否民主、能力優劣、政績大小等項具體內容,并對其中某一項內容實行一票否決制,以增強群眾評價的權威性。
總之,群眾參與干部的選用,是唯物史觀和黨的宗旨在干部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對過去的反思,是消除腐敗現象的一劑良方,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曙光,必須使之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