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中國園林博物館北京籌備辦公室,北京 100073)
十八大以來,正如習近平向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致賀信中所說,“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她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發展的人文歷史、民族藝術、社會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發展變化軌跡,在向社會民眾傳播民族文化歷史知識的同時,還承載著愛國主義、藝術審美、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所以,博物館是開展社會教育實踐活動、弘揚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能夠豐富并提升社會民眾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涵養。
博物館只有借助文化遺產資源,通過開展社會教育工作,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才能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公眾記得住歷史,留得住鄉愁;才能不斷拓寬公眾的視野,讓公眾感受到祖國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進一步提升公民的文明素養。
中國園林博物館作為我國唯一一座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承載著全面展示中國園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多元的功能以及輝煌的成就的歷史重任。開館六年來,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已經成為博物館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如何進一步凸顯其園林特色,凸顯國家級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的品質,需要沉下來認真研究園林與公眾教育活動之間的歷史淵源,需要認真梳理園林特色的公眾教育脈絡,需要建立一套清晰完備又獨具園林特色的公眾教育體系。本文通過分析中國園林博物館公眾教育體系現狀,查找公眾教育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引發對未來中國園林博物館公眾教育體系建設工作的思考。
博物館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博物館條例》中進一步強調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由此可見博物館教育職能具有深遠價值和意義。博物館豐富的藏品背后代表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所以,博物館也被稱為除了學校課程之外的“第二課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意識形態快速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趨提升。我國文博事業顯著增強,博物館社教活動帶動了博物館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動的創新。博物館的工作重心也逐漸由收藏陳列轉向了社會教育職能,由一個收藏、保存、研究歷史文物的科研機構漸漸轉型成為一個服務大眾、詮釋文化、弘揚精神的一個文化服務中心。如今,走進博物館觀看展覽、品鑒文物,已成為觀眾休閑時間的熱門選擇,博物館在為各位觀眾提供文化給養的同時,解決好如何更好地借助文化遺產資源為觀眾提供有針對性的社會教育服務已成為了頭等事情。因為文化遺產資源一直是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重點。這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的,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所以無論是作為博物館人,還是社會教育工作者都應“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以此通過形式各樣的文化活動引領公眾形成正確的社會觀、價值觀,提高國民素質。
中國園林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2010年1月20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致函北京市政府,由北京市政府和住房和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主辦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并提出要創建中國園林博物館。2010年6月11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決定投資興建中國園林博物館,并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負責建設、運營和管理。2013年5月18日中國園林博物館建成并對社會開放,承擔了集中展示和傳承博大精深的中國園林藝術,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2013年11月19日,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閉幕后,中國園林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永久文化機構,以獨立的姿態面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
園博館占地6.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9950平方米,通過6個固定展廳、4個臨時展廳及室內展園、室外展區、4D影院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中國園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多元的功能及輝煌的成就。在保安全、保穩定的前提下,創新工作模式,拓延精細化管理方法,逐步形成了藏品保管、展覽展示、公眾教育、組織管理等“八大發展戰略”,成功舉辦了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五屆四次常務理事會、“民辦博物館可持續發展”論壇、北京市公園綠地協會第四屆三次理事會、“京津冀三地插花藝術”論壇等近百場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會議及論壇。2014年5月18日,中國園林博物館臨展項目從27個省、市、自治區申報的20000多項展覽中脫穎而出,在開館第一年就榮獲了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活動的優勝獎。2018年園博館順利晉身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行列。同時還先后榮獲了北京市第四屆手語風采大賽團體一等獎、全國科普講解大賽一等獎等幾十項榮譽,共接待游客500余萬人次。
開館至今,園博館以向中小學生和廣大國內外文化愛好者展示和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園林藝術、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為己任。堅持“整合資源、開放共享”的原則,在園林領域知識普及方面做了多種探討和嘗試,多維度挖掘中國園林內涵,通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廣大觀眾的各類教育探索和嘗試,不斷探索對中小學生群體的校外教育,乃至社會公眾的終身教育。已打造出節俗等傳統文化教育、園林科普教育、博物館講解傳播、數字化公眾教育、宣傳及輿情管理等五大社會教育體系。
(一)對館藏的文化遺產資源研究不足。中國園林博物館傳統文化活動,一方面包括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中華傳統節日節俗活動。另一方面,圍繞園林中的“琴棋書畫、詩香茶花”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但目前教育活動與園林的相關性研究不足,史料和古籍的查閱和研究分析欠缺,對于教育活動更深層次的文化底蘊支撐力不夠。比如在皇家園林戲曲、皇家園林買賣街、“歲朝”主題插花展的活動中。戲曲表演通過景觀再現、戲曲展演、民俗體驗等形式,綜合展現園林與戲曲兩種藝術形式交融?;始覉@林買賣街借助應用數字化技術對圓明園中的買賣街景區進行小品式再現,通過景觀還原、商鋪再現、買賣互動等形式。但園林中的戲臺戲樓等建筑景觀文化、建筑圖檔等相關史料研究支撐不夠,皇家園林農商文化的研究不足,相關性結合不夠緊密。
(二)科普教育與文化遺產資源關聯性不足。博物館的公眾教育只有具備個性和特色,才能更好的吸引觀眾,才能實現博物館教育的傳播展示優秀文化的最終目標。中國園林博物館作為園林專類博物館,公眾教育活動既要豐富多彩充滿吸引力,又要有深厚的園林素養和文化底蘊。多年來,中國園林博物館的園林科普教育活動異彩紛呈、獨具魅力,但教育活動更多是簡單按照活動區域分類,包括實驗室區域、自然體驗區域等,與文化遺產資源融合較少,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
(三)社會教育工作宣傳方式過于傳統。
通過宣傳全方位在博物館的藏品、展品、活動和觀眾之間搭起溝通的橋梁,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是博物館人的重要使命。但當前中國園林博物館新聞宣傳工作工作存在方式單一、整體性策劃不夠等問題。宣傳多停留于傳統的媒體宣傳方式,宣傳缺乏整體策劃,多為針對單項展覽、單個活動的對應宣傳,缺乏全館業務的整合包裝報道,并多以新聞發布的方式為主體,寫通稿、請媒體,廣泛撒網、散點報道。導致新聞宣傳成效不明顯、社會宣傳效應不高等問題。
(四)講解傳播隊伍缺乏專家型人才。講解員是聯系陳列展覽與觀眾之間的橋梁。但目前中國園林博物館的講解多停留在背誦講解詞的階段,能夠依據史料撰寫講解詞的人才極為匱乏,能夠針對不同觀眾群體開展分類講解的人員也少之又少。科學傳播、開展教育是博物館講解工作核心,講解工作應該根據不同觀眾有針對性的進行,要做到有針對性的講解,就要求講解員熟悉觀眾,能夠確保對待;熟悉陳列內容、展覽品和有關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對觀眾需求的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優雅大方、和藹可親的風度,滿清熱情的為觀眾服務。好的講解可以加大陳列的廣度與深度,甚至可以彌補陳列的某些不足,還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開展中國園林博物館公眾教育體系研究項目。研究是博物館開展公眾教育的基礎和支撐。中國園林博物館作為我國唯一一座以園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只有通過對文化遺產資源深入的研究,理清歷史淵源,才能進一步明確公眾教育活動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園林相關性,才能以更符合時代特色的公眾教育手段傳播中國園林優秀傳統文化。
(二)建設一座中國園林數字博物館。利用網絡技術構筑虛擬博物館,將文化遺產資源最大限度地呈現、拓展實體博物館所具有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等功能,滿足參觀者多層次多方位觀賞館藏文物的需求。這有利于讓參觀者身臨其境,與文物親密接觸。另外我們還可提供多元化服務空間,增強其內容的豐富性、參與性、互動性從而賦予虛擬博物館更強大的功能。
(三)細化梳理未來社會教育工作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開展博物館教育示范點建設,建立長期有效的館校聯系制度,將博物館教育納入中小學歷史、藝術、科學、自然、思想道德等課程和教學計劃,創造與教學內容結合互補的教育活動項目品牌。要從加強博物館青少年服務部門建設進行規劃。建立專門的青少年服務部門,可以設立青少年服務專員。但是要從培養專家型講解員和輔導員隊伍方面進行規劃。結合博物館資源制定有針對性的青少年參觀與講解計劃,提高對青少年服務的質量。
(四)在創新文化遺產資源傳播方面提前布局。要對充分運用信息、互聯網、多媒體、新媒體等技術手段進行規劃。通過數字博物館、遠程教育網絡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館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眾。要從創新國際博物館日宣傳活動進行規劃。增強公眾對博物館的認知與互動。從適應文化休閑經濟的需要進行規劃。健全博物館納入文化旅游體系的政策制度,使博物館成為區域重要的旅游資源,逐步納入國內旅游精品線路,并積極納入國際旅游精品線路。四是要從多種形式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進行規劃。五是要從適應公眾終身教育方面進行規劃。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更大力挖掘老年觀眾參觀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