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貴陽市城市發展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25)
企業文化是二十世紀8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一種管理理念,它標志著企業管理從物質上升到了精神層面,而思政工作是國有企業的優良傳統,是企業經營發展的理念動力支持,在市場經濟新形勢背景下,國有企業能夠將思政工作和企業文化有機結合,促使兩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輔助,可更好的推動國有企業經營建設發展。
思政工作是國有企業特有的優良傳統,思政工作本質上屬于政治工作范疇,通過向員工施加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從而轉變員工的社會行為,在國有企業之中,開展思政工作是國企黨組織的重要職責,可以確保黨的方針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實。而企業文化可以理解為企業在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是“以人為本”的一種管理哲學,如企業精神、歷史傳統、行為準則、道德規范等,都是企業文化的體現[1]。而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之間是具有一定聯系的,兩者之間都是以企業內部的干部職工作為對象,都強調以人為核心,都是對員工的一種思想引導和精神鼓舞,共同的目的都為為了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通過指導員工的行為,實現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因此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雖然分屬于政治工作和管理學不同領域范疇,但是兩者之間諸多相同的特性,為企業創設了有機結合點,在實踐工作中,通過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的結合,可以更好的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保障。
在如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下,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的競爭,但是長期以來,所有企業體制的特殊性,使得企業員工構成十分復雜,并造成了員工素質參差不齊的特點,因此在經濟市場中,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全面的提升企業內部員工素質意義重大,為此在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企業可以嘗試從提升員工素質方面著手[2]。首先,思政工作的開設,可以引導引導企業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時刻堅守當的政策方針,有效的解決企業員工的“精神危機”問題,避免員工出現“啥也不信”的現象。而在這個過程中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則進一步的解決了“信什么”的問題,促使員工樹立企業理念,讓員工明確在工作之中應該遵守這樣的規范。由此可以看出,在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員工的雙重引導,真正的將內部員工培養成適合企業的人才,為員工的素質能力提升做出了保障。
在國有企業經營建設發展過程中,思政工作和企業文化從某個層面上,都是凝聚企業員工力量的粘合劑,是可以幫助企業穩定職工隊伍,并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其中思政工作是借助了完善的政工體系和政工隊伍,具有更強的陣地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而企業文化則具有更加強烈的時代感,相比較思政工作,往往更加受到群眾層的喜愛[3]。為了能夠促使國有企業更具凝聚力,企業就可以嘗試將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結合在一起,通過思政工作優勢,把握企業文化建設方向,以此更好的營造氛圍,如企業可以不定期開展與黨有關的文化活動,如“唱紅歌”“建國七十年征文演講比賽”“學習習近平主席系列講話精神”等企業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一方面實現了對員工的黨性教育,一方面又符合員工的文化精神所需,可更好的豐富員工的企業工作生活,而在這個過程中,將促使企業的凝聚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經濟市場環境下,企業形象也成為重要的競爭影響因素,企業只有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才能更好的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和認可,這樣企業才能長久的利于不敗之地,而在企業形象方面,就可以嘗試將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相結合[4]。一般情況下,企業的形象可以從產品、服務、理念、行為等幾個方面體現出來,為此企業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相結合就可以從這幾方面的入手,以“服務”為例,企業必須要通過思政工作,讓員工樹立“以人為核心”的服務理念,而在企業文化方面,則可以將“打造優質服務”“客戶第一”為企業的文化建設理念,從而借助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之間的有機結合,引導企業內部的廣大職工,不斷優化企業服務,通過服務態度贏得社會大眾的贊譽,這樣企業的良好品牌形象才能得到鑄造,從而為企業的核心競爭發展提供保障。
企業文化和思政工作的結合,既是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企業文化和思政工作各自運行的內在要求,而除本文中所提及的三個方面,兩者之間結合的途徑還有很多,在今后國企工作者還需做出更多的探索,通過兩者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借力、相互促進,更好的推動國有企業經營發展,促使企業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