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繼 路麗梅
【摘 要】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側重政府機構參與的同時又強調以高校為中心的一種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論文旨在闡述高校引領新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內涵及不足的同時,結合張家港自身產業結構特點,突出高校的帶動作用,通過多方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高校資源優勢,推動張家港政、產、學、研以及其他主體之間的深度融合,提出優化張家港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推動地方產業界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
【Abstract】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with dynamic and politic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also emphasizes the mode of university-centered and politic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new-style and politic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in the university, and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Zhangjiagang, to highlight the driving effect of the university,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esources advantage of the university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multi-party, and to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Zhangjiagang's government, indu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other subjects. It is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ath of government,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in Zhangjiagang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local industry.
【關鍵詞】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張家港
【Keywords】universities; dynamic; political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Zhangjiagang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12-0079-02
1 引言
現今國家戰略層面上鼓勵高校同科研機構、企業深度產教融合,建立戰略聯盟,實現資源共享。此外,在江蘇省“一中心一基地”和蘇州市關于打造“一基地一高地”的重要文件精神引領下,張家港市圍繞“四大路徑”實施聚焦轉型創新驅動行動計劃,強化科技創新核心實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如何實現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張家港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新高地的內在源動力。
張家港作為人才聚集高地,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凝心聚力與政府、企業、金融等機構尋求同頻共振,形成高校帶動,與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和中介機構等主體相互配合,相互協同,圍繞共同目標,共同創新的高校帶動的新型政產學研創新模式。助推張家港經濟在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上平穩過渡。
2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內涵及不足
2.1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內涵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創新模式的內涵豐富,是集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制度政策保障、科技創新等要素的新型體系。高校要瞄準前瞻性科學問題、行業產業共性技術問題、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聯合國內外各類創新力量,建立一批協同創新平臺,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1]。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系統創新模式的內涵就是使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中的社會服務功能最大化,順應知識生產方式變化,提高地方經濟發展后勁。
2.2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不足
創新要素和資源的整合,尋找政產學研四方的共同點是破合作壁壘而實現協同的重要環節,負責溝通搭橋、咨詢服務、統籌協同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和組織運行機制不健全也是協同創新通道中的一大障礙,高校本身就是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一體的發展平臺,而此類創新平臺的成果主要呈現于實驗室,而企業是成果產業化平臺,二者因利益追求不同而難以形成協同合作的最大動力[2]。
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剛剛興起,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教學、科研任務繁重,考核機制保障性政策不健全,教師科研還是較多單打獨斗,很難做到科研抱團,潛心面向市場進行科技攻關活動。此外,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要求高校在科研人員的評價體系上重視對科研人員橫向技術服務成效的考核,成果轉化率提高勢必贏得政府和企業支持,高校在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中就發揮了主引擎作用。
3 張家港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
在新常態下,張家港市要想加快地方企業自主創新步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在地方高校聯合企業進行技術攻關促進成果轉化,政府及科技局等相關部門要積極協助企業申報省市、國家等相關科技項目,贏得上級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高校作為人才聚集高地,是盤活整個體系的核心,如何創新性地激發核心動能,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究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路徑。
3.1 高校要聚焦核心任務,高目標定位,注重系統整體功能
高校要把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的提升作為核心任務,高目標定位與企業的協同創新,優勢互補、集中資源攻克企業發展瓶頸問題的同時要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和關鍵技術,追求更高創新目標,增強協同創新的源動力。要從根本上重視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明確人才為創新根本、學科為創新基礎、科研為創新支撐的核心任務,實現校內創新資源的高效融合。
高校要主動與企業以共建實踐基地等方式實現聯合培養,最大程度上提高培養人才與市場需求的匹配程度,同時在研究生培養上要予以政策上的激勵,給予研究生一定的經費與條件,為研究生潛心科研提供相應保障[3]。
3.2 高校要重視管理運行模式的改革,建立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發展機制
實現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良好運行與長效發展,高校需在組織管理、師資隊伍、人才培養、考評政策等方面決心改革。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科建設成果體現、科研水平實踐的重要途徑,打破高校內部管理運營體制常規化的壁壘,廣泛吸納社會上的創新力量,樹立全面開放原則。
高校的考評制度要重視科研人員的成果轉化而不能一味地追求量化的科研成果,要有長遠的市場意識。成果共享的前提是創新要素之間平等互利,目標不是爭奪與放棄利益,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協同創新本身固有的不確定性,風險共擔也是整個創新體系面對激烈外部環境沖擊的重要防御[4]。
3.3 高校要充分借力政府、聯合科研院所與中介平臺,盤活整個創新體系
政府政策法規、資金保障是盤活整個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引擎,政府也在不斷完善法規政策,但這些法規還是可操作性不強,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有一定困難,宏觀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政產學研協同中的引導作用還是比較薄弱,政府機構應在針對創新主體從事科研攻關而進行的經濟行為過程中提供完善的、可操作的政策、法律保障。
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高效運行的重點和難點是尋找到各創新要素之間的契合點,而政府是引導、牽線搭橋的主要動力,張家港市已經成立十幾家由政府支持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中介服務機構,但部分機構運行低效,釋放促進產學研合作的活力不夠,政府要約束規范此類中介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采用設立專項資金、拓寬融資渠道等手段來注入活力,同時制定獨立的經費管理辦法來確保資金有效應用。
4 結語
為深化完善“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確保張家港市2020年21%的工業增加值率,3%的科技研發投入GDP比重等目標,實現張家港市產業轉型升級新突破、科技創新能力新提升,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對激發地方經濟發展后勁有重要意義,本文重點探究了張家港市高校帶動型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凝練出了高校要聚焦核心任務、注重系統整體功能、重視管理運行模式的改革、建立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長效發展機制以及借力政府、聯合科研院所與中介平臺,盤活整個創新體系三條準則,對張家港實現“產業領跑、創新驅動、智匯港城”三大計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溫裕峰.高校帶動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5.
【2】呂子燕.對推動高校協同創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53-54.
【3】何龍.高校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8(22):83.
【4】付夢印.高校如何發力政產學研合作供給側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7(08):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