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如 陳保全
【摘 要】財經領域對風險態度的研究大多采用精準的數理推算的方式來測度風險態度,而忽略了“態度”本身是一個心理變量的基本屬性,故在情感反射因素外未對風險態度的內涵架構作進一步分析和研究。因此,論文在融合心理學與金融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將現代金融理論中的關鍵變量“風險態度”參照心理學對態度的研究進行心理化解構,進而豐富了金融經濟學領域風險態度的內涵架構。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ost of the researches on risk attitude adopt accurat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to measure risk attitude, but ignore its basic attribute that "attitude" itself is a psychological variable, so there is no further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structure of risk attitude beyond emotional reflection factor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ies of psychology and financial economics, this paper psychologically deconstructs the key variable "risk attitude" in modern financial theor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attitude in psychology, which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structure of risk attitude in financial economics.
【關鍵詞】風險;風險態度;內涵架構
【Keywords】risk; risk attitude; connotation 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F270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19)12-0098-02
1 風險的含義
由于對風險研究的角度不同,學術界對風險的內涵尚沒有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目前對風險的主流理解大致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狹義的風險是指:未來事件發生不好結果,如帶來損失、不確定性,包括損失發生概率的不確定性與損失程度的不確定性。廣義的風險是指:未來事件發生結果的不確定性,即強調事件結果的不確定性,可能是不好的結果,如帶來損失,可能是好的結果,如帶來收益,也可能是中性的結果,即既沒有損失也沒有收益[1]。在金融學領域,人們所指的金融風險多為廣義的風險含義。
根據上述對廣義與狹義風險含義的闡述,可以看到“風險”一詞的本質即“不確定性”,就事件發生情況的不確定性,時間維度主要面向未來。這種“不確定性”,究其本質即信息的不確定性,具體包括未來過程信息的不確定性及未來結果信息的不確定性。
2 風險態度的含義
在財經領域的研究中,學者對風險態度的理解為主體面臨風險——不確定性時的態度。在經典的現代金融理論中,是通過效用函數來刻畫風險態度的——當且僅當效用函數u是(嚴格)凹函數時,參與者是(嚴格)風險厭惡的,可用效用函數的二階導數來度量[2]。在對風險態度進行分類時,也主要依據主體對風險的情感反射來進行劃分,具體分為三類——風險喜好型、風險厭惡型、風險中立型。
在經濟、金融領域對風險態度的研究只考慮了主體對風險的情感反射這一個心理因素,且大多采用精準的數理推算的方式來測度風險態度,忽略了“態度”的基本屬性即其本身是一個心理變量,因此,在情感反射因素外未進一步地分析和研究風險態度的內涵架構。
3 風險態度的內涵分析
本文在借鑒和融合心理學與金融經濟學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將現代金融理論中的關鍵變量“風險態度”參照心理學對態度的研究進行心理化解構,進而豐富了金融經濟學領域風險態度的內涵架構。
態度以及態度與行為的關系一直是社會心理學家重點關注和研究的領域。對態度的界定,目前在各界備受認同的是弗里德曼(Freedman)提出的態度三成分學說,即態度是由認知、情感、行為傾向組成,是行為的準備狀態。因運行機制的不同,態度一般分為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其中,內隱態度是指由過去經歷積淀而成的無意識痕跡潛在地影響進而形成的主體對客體的態度,是一種自動化的情感反射及傾向[3];而外顯態度,是主體對客體有意識的、帶理性認知的態度。簡而言之,內隱態度強調的是主體在無意識狀態下對客體的自動化情感反射及行為傾向性,而外顯態度強調的是主體在有意識狀態下對客體的理性認知與評價。雙重態度理論模型認為,主體對同一態度客體可能同時存在兩種態度——外顯態度與內隱態度,但當主體缺乏對客體的理性認知時,內隱態度是引導行為的先導性,甚至是決定性因素[4]。
由此理解,風險態度即經濟主體面對風險——不確定性時的態度,具體包括三大部分,對風險的認知,對風險的情感反射——喜好、厭惡、中性,以及對風險的行為傾向,具體可分為風險內隱態度與風險外顯態度。其中,風險內隱態度是指,主體對風險無意識地、自動化地情感反射及行為傾向。風險外顯態度是指,主體對風險有意識的且具有理性認知的態度。當主體缺乏對風險的理性認知時,風險內隱態度對其行為則具有先導性影響,即主體對風險更傾向于自動化的情感反射。
因此,對主體的風險認知是否是理性認知的判斷非常重要——非理性認知狀態下,主體對風險的情感反射具有自動化效應,并導致相應的行為傾向,此時的風險態度具有內隱態度屬性。而理性認知狀態下,主體對風險的情感反射及行為傾向不具有自動化效應,此時的風險態度具有外顯態度屬性。
4 結語
綜上,風險態度即經濟主體面對風險——不確定性時的態度,具體包括三部分:對風險的認知,對風險的情感反射即喜好、厭惡、中性,對風險的行為傾向,可劃分為對風險的內隱態度、外顯態度。其中,對風險的內隱態度是指主體對風險無意識地、自動化地情感反射及行為傾向;對風險的外顯態度是指主體對風險有意識地情感反射及行為傾向,具有理性認知的態度。
【參考文獻】
【1】葉國興.中小企業板投資者風險態度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08.
【2】王江.金融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3】張林,張向葵.態度研究的新進展——雙重態度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03(2):171-176.
【4】吳明證,方霞,孫曉玲,等.情緒、態度與行為的關系:基于APE模型[J].心理科學,2013(03):1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