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摘 要] 家庭和學校的溝通貫穿學生教育的始終,家校群架起了家校間溝通的橋梁。理清家校群在交流溝通中的利弊,會讓家校溝通更具有實效性。文章重點分析了目前初中家校關系中的困境及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實現家校關系突圍的路徑。家校群的正確合理使用,將有力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 家校溝通;家校群;初中;德育管理
目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家校群架起了家校間溝通的橋梁。但事實是,班級QQ群或者微信群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讓家校群的性質產生了一些變化。降低了家校間溝通的實效性。初中是學生的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怎樣才能營造和諧的家校交流氛圍,提升家校溝通實效性呢?筆者認為,首先需要理清家校關系出現的困境。
一、家校關系出現困境的原因
1.思想觀念變化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家校間的地位是不對等的,因此一旦產生問題,很少有家長主動站出來質疑學校或老師的做法。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很多家長有了自己對教育的看法,特別是一些文化水平較高的家長。當遇到家校間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時,家長很難從內心肯定學校的教育理念,會心生怨氣。此時,家校群則成為一些家長進行情緒宣泄的平臺,家校間的關系也會因此而變得緊張。
2.交流出現問題
一是家校間的信任危機。在物質水平極大提升和社會利益心的環境影響下,之前的家校交流模式不再顯得簡單真誠,相互之間的交流缺乏最起碼的了解與尊重,老師總是憂心家長什么事情都找學校,家長則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體現。二是家校間的不恰當的交流。家校群雖然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但是由于老師沒有仔細斟酌語句而造成家長誤會的例子比比皆是。還有就是班主任老師在處理這種事情時,常常是“一踢了之”,使家校交流問題頻出。
3.責任邊界不清
一是將學校教育強加給家長。家長最主要的責任是營造良好教育氛圍和密切配合好學校工作。然而,目前許多學校依然把應試作為教學的主流,不斷給家長加壓。一些老師為了能讓自己輕松一些,將自己本應在課堂上、班會課上完成的事情安排給學生家長,例如,完成假期實踐作業,家長需要全程協助;家長自己對照答案進行練習冊的訂正;家長下載某個手機App完成相應的任務等。這種責任邊界不明事情的出現,讓家校關系很難保持穩定。
二是將責任歸責于學校。高效的家庭教育能幫助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然而,家庭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入學校后,其意義就減弱很多。首先,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被弱化,僅僅成為學校教育的組成部分,也就很難產生更大的教育效能;其次,由于認識上的欠缺,一部分家長始終覺得學校讓孩子做的事情就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將教給孩子做人道理這樣的事情也與學校聯系在一起。當孩子行為習慣或者學習不理想時,家長就將責任歸為學校,無理由地去指責教師,使家校間的不友好進一步升級。
4.價值觀導向錯誤
一是家校群以“曬”為主。家校群組建的目的應該是單一的,那就是借助群加強溝通,關注孩子成長,服務學生和家長。一些學生家長為了引起班主任的重視,提高自己孩子在班級中的地位,常常會在群里發一些孩子上優質輔導班、興趣特長證書、奧數成績等材料,這些都與學習沒有直接關系。這種現象除對班主任工作造成打擾之外,也容易引起其他家長的不滿,對孩子傳遞出錯誤的價值理念。長此以往,阻礙家校和諧、平等、共贏良好局面的形成。
二是家校群為個人所用。部分班主任常常利用家校群體現自己的獨特性,凡是學生家長不按照自己的意思操作,就將他們定義為不配合學校工作,沒有把老師放在眼里,接著便對家長進行批評,有的索性將家長移出班級群。這樣的家校群管理方式顯然是不利于班級管理的,它打破了老師與家長的對等交流的格局,又降低了老師的職業形象。
二、家校關系的突圍的路徑
1.完善管理制度
最初建立班級群旨在便捷家校間的相互協作,當前卻間接導致家校矛盾頻繁出現。問題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班級群疏于管理,這讓部分家長在班級群發言時不加考慮,出現“家長組團”“炫耀家庭”等現象,還有的家長要求班主任上傳檢測成績、學生日常行為表現、老師個人信息等。班級群要充分發揮作用,必須以強有力且科學合理的群規范作保障,例如,班級群主要是用于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反饋交流,不是個人獲得利益的平臺;家長在發言時請認真思考,不說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尤其是廣告宣傳、個人事務推廣等;若是個別學生家長對班主任的管理有好的意見或建議,可通過單獨交流的方式解決,盡量減少在群里發言,避免對其他家長造成干擾,破壞班級內部團結。
2.明確家校職責
家校溝通不順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職責不夠明確。家校溝通的關鍵在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構建良好教育氛圍、激發學生自我成長的內驅力,但家校必須明確職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一,家校需要著力維系好關系,這是共同促進家校朝著積極方向發展的重要保證。其二,家長和學校必須準確把握各自的職責與義務,著力推進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力求將抓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生活自理自立、團結合作意識等工作做實做細,家長則積極與老師溝通,利用周末督促監督孩子完成本職任務,幫助鞏固學校教育效果等。唯有如此,才能減少因學校和家長職責不明出現相互推諉不作為、責備對方等問題的出現,攜手共建讓孩子快樂成長的交流環境。
3.豐富溝通內涵
班主任借助微信、QQ等工具與家長進行交流,展示班級風采,發布學校的相關通知,讓家長能時刻掌握孩子的在校學習生活動態,極大地提高了班級的工作效率和學校的發展效益,然而,不能將家校群定義為家長與學校交流的單一渠道,應該創新學校與家長的互動交流形式,如借助班級優化大師、希沃云班、希沃信鴿、組建家長義工、打造家長成長共同體等。家校交流形式的創新發展,既能將家長和學校的關系可視化,也能進一步豐富家校溝通的內涵,還有助于家校關系不斷向前向好發展。
4.加強家校理解
理解是解決好問題的前提。作為老師,當自己的教學或是教育學生的做法受到某些家長質疑時,應該學會站在家長的立場考慮問題,心平氣和地與家長交流。教師以“同理心”處理學生問題,不但有助于個人情緒的調整,充分認識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的阻力,進而打造和諧、高效的家校交流共同體。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班主任、科任老師在和家長溝通相關事情時,還要注意方法,虛心接受家長的不同意見,結合具體學情,認真分析問題,形成雙方都比較滿意的解決方案,實現家校共贏。
5.提升個人素養
教師在同家長的交流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明事理的家長,他們有的是對老師的專業水平持懷疑態度,有的是對思想觀念的不認同,有的是對老師不能有效實施因材施教而感到不滿等。他們可能在班級群中將某些事拿出來講,若是老師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而與家長鬧得不愉快,一旦被家長留下證明反饋給學校或者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勢必會有損教師和學校的形象,家校關系就很難保持穩定。因此,教師在平時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學習育人相處的智慧,提升個人素養。老師也可以在班級群中與家長展開討論,引導家長提高與學校主動合作的意識,以合理的方式反饋意見,共同維持好家校群的交流風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