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平
摘 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新時期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這一工作推進當中我們不能夠僅僅關注經濟發展或是生態環境保護,一定要確保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才能夠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農村精準扶貧工作的完成。基于此,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對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展開研究,并且對保障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運行的相關機制體系進行深入探討,以期為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序協同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經濟;生態保護;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012-02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及農民的三農問題已經逐步得到解決,但是由于受到發展方向、自然環境、資源等方面因素的制約,現階段我國特別是西部偏遠地區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環境問題,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已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巨大挑戰。在新農村建設中重視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不僅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同時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的有力踐行。因此,我們需要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本文將對其發展模式及相關協同機制展開分析。
一、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現實背景
自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予以明確之后,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了國家層面的愿景。2015年4月份中共中央與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在這一意見當中首次出現了“綠色化”的概念[1]。同時,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當中提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硬約束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2]基于此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我國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中的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體現出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不僅僅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貫徹落實我國綠色化戰略的有力支撐。
從目前來看,我國在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許多成績與進展,但是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區域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新農村建設時代背景下,以農業面源為主的農村污染問題出現了新的發展態勢,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農村社會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量與頻度依舊未明顯下降,同時使用效率偏低且毒害殘留偏大;畜禽養殖業中,特別是規模化的養殖存在嚴重污染,許多防治措施沒有配套完善。相關數據表明,畜禽養殖業所排放的水污染物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已經達到了工業排放量的3.23倍與2.30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少不了大量新項目的建設,許多城市與工業生產中遇到的環境問題也逐漸向農村地區轉移;農村地區的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治理設施條件無法與城市相比,而農村社會集聚化的不斷發展,也就導致環境問題逐漸集中,從而給嚴重依賴環境自凈的農村生態系統帶來壓力;部分地區資源逐漸緊缺,尤其是我國西北部農村地區,由于嚴重缺水,限制了農業的發展。
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經濟發展問題以及貧困問題在這一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形成了交錯的綜合效應。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過快會對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破壞,而過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則會局限經濟發展與扶貧工作的開展。所以說,需要推行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模式,構建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機制,而這也是當下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繁榮與建設環境友好型新農村的最佳選擇。
二、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具體模式
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對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具體模式展開深入研究,確保在發展農村經濟的過程中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具體模式展開分析。
1.循環型生態農業經濟模式。基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思想,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重點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村經濟,助力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落實到各個基層鄉鎮,需要確保種植業與養殖業有良好的比例結合,推動協同發展,同時要加強生產廢棄物的重復利用,確保資源使用效率達到最高[3]。此外,對于生態農業經濟的全過程要做好監控,避免出現嚴重的農業污染。如此一來,通過對農業發展結構的優化以及提升農村集約化水平,去促進農村發展的標準化與規模化實現,這對于建設發展循環型生態農業而言意義重大。當然,在發展農業經濟以及做好扶貧工作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力提倡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通過技術的普及去拓寬此類農產品的生產覆蓋范圍,從而控制好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量,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能降低農業污染。此外,對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構建現代化的立體式種養模式,其中糞便、沼氣都能成為可循環利用的資源,所有廢棄物都需要達到標準后再進行排放,逐步形成成熟度極高的循環型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2.循環型鄉鎮企業模式。為確保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還需要發展循環型鄉鎮企業模式,對當前的農村工業發展結構與布局進行調整,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也需要開展生態化改造工作。此外,提高對產業鏈的重視度,推動農村產業結構升級,大大提高農村資源的價值體現效率。而鄉鎮企業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關鍵一分子,一定要保證環保達到標準,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生產經營,才能夠確保經濟與生態保護的協調發展,帶領農民擺脫貧困。
3.循環型現代服務業模式。在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推行中需要貫徹落實綠色的消費理念,尤其是政府的采購行為一定要向環境友好型的消費方式做出引導,在整個農村社會形成良好風氣。此外,農村社會憑借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很多地區都開始發展生態旅游業。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需要對此提高重視,通過舉辦更多的生態旅游示范活動去不斷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打造循環型的現代服務業模式。同時,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不斷探尋新的經濟增長點,當然也要確保與我國環境相關法律不相沖突,所以發展服務業屬于最佳選擇。作為基層鄉鎮政府部門,一定要加大對生態保護的重視度,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要做好兩者的協調發展。換句話說,政府部門既要經濟效益,也要生態效益,實現二者統一才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
三、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機制
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參與主體主要由政府、企業、農戶和社會組織構成,最大程度強化各個主體的合力且構建協同行動機制,才能夠解決當前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方面的問題,保障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的推行。
1.構建利益協調機制。利益協調是整個協同機制的核心,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過程中會牽涉到不同主體、不同地域間的利益,尤其是在對生態環境極為重視的西部地區,很多時候會因為生態環境保護而不得不放棄各種經濟發展機會,造成部分地區與主體的利益受損[4]。因此,需要通過構建利益協調機制去刺激參與主體的積極性,而這一機制應當以生態補償政策作為基礎。具體來講,涵蓋以下幾點:其一,構建與擴大利益共同體。對企業、農戶、社會組織等參與主體的利益共同點進行探尋,以此去展開協作共贏,這種合作模式創造出的利益要遠比各利益主體總和更高,并且能夠助推經濟與生態系統的融合。其二,向利益受損主體提供補償。在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對部分主體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為了保證協同發展的有序推動,可給利益受損主體提供適當的利益補償,從而減少對協調發展的外部阻力。比如,政府部門可為采取高新環保技術的企業提供稅收方面的優惠,對推廣使用農業環保新技術且承擔對農戶教育培訓責任的社會組織提供項目方面的支持,對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以及建設沼氣池等設施的農戶提供生態補償等。
2.構建互推互促機制。基于新農村建設的全局來看,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會涉及到農村城鎮化、重點區域、核心產業及農村空間四大重點領域,唯有實現這些重點領域互相推動的良好局面,才能夠實現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目標。在重點領域互推互促機制當中,生態型農村城鎮化屬于重要驅動力,更是新農村建設的協調發展的重要方向,推動生態型城鎮化發展建設,能夠實現農業人口的有效轉移,緩解區域人口壓力,從而促進農村空間的重新構建,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規模化利用效率,也為重點區域和關鍵產業的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提供支持。農村空間屬于協調發展的關鍵,對農村的產業、生態、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空間進行重構,能夠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為重點區域的協調發展帶來空間布局方面的支持。產業方面的協調應當在具體空間區域中得到落實,并且區域的協調也依賴于產業協調而實現,所以區域與產業的協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樣能夠推動農村城鎮化發展。因此,在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構建“四位一體”互推互促的有效機制。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一定不可忽視對農村社會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需要堅持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完善相關協調發展模式與環境經濟協調機制,才能夠助力新農村建設中呈現出經濟繁榮與環境友好的態勢,從而夯實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助力美麗中國宏偉藍圖愿景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華定.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生態保護協調發展模式探究[J].南方農業,2018,(18):102.
[2]? 楊國華.新農村建設的土地整理與土地生態保護分析[J].山西農經,2016,(13):36.
[3]? 楊浩.探析現代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問題[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5):178.
[4]? 黃海燕.基于生態保護的貴州新農村建設模式研究[J].品牌,2014,(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