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龍

摘 要:可持續生計是關乎農牧民家庭生存的重要問題,如若解決不好,農牧民家庭無以為生,勢必會影響區域的和諧安定,因此必須解決好農牧民的民生問題。基于西藏農牧民家庭的生計現狀,針對他們在可持續生計方面存的困境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提出優化農牧民家庭可持續生計的建議。
關鍵詞:農牧民家庭;生計資本;生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6.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030-02
引言
生計,可以把它理解為謀生的方式。生計在經歷打擊和壓力之后有反彈向上的趨勢,能夠維持甚至增加能力或資本,而且不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這種方式的生計才可以被稱為可持續生計。在可持續生計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生計資本,只有具備足夠的生計資本,才有抵御風險的能力,才有選擇生計的可能。作為傳統農業社會中最為基本的經濟決策單位,農牧民家庭大多從事的是農業或畜牧業,但因為區域發展的差異、政策和制度差異,以及農牧民家庭的個體差異,導致很多農牧民家庭有著不同的生計。生計方式與區域經濟發展、區域的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有著緊密的關系。本文深入調查了藏族農牧民家庭的生計現狀,針對他們在可持續生計中面臨的種種困境,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一、調查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了635份問卷,調查區域涉及到西藏的16個縣60多個村,主要包括5個市區,分別是拉薩市、林芝市、日喀則市、那曲市、山南市。其中,回收了57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0.87%。
家庭收入是農牧民家庭選擇生計策略的最大影響因素。本次調查所劃分的生計策略類型,是按照被調查的農牧民家庭,按其生計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占其總家庭收入比重來劃分的。即分析各種生計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在整個農牧民家庭總收入中的比重情況,將他們的生計策略類型分成四種(如下表所示)。
結合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西藏農牧民家庭的生計收入主要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它們在所有樣本中分別占比38.3%和27.73%。
二、農牧民可持續生計困境
1.可持續生計資本稟賦低。雖然相比于以前,農牧民家庭在資本方面的稟賦已經有所改善,但這種改善程度還不足以讓他們抵御風險。從人力資本的視角來考量,發現該地區的教育水平仍然比較低,農牧民的整體素質較低,人才比較匱乏,斷層現象比較嚴重。特別是父輩以上的農牧民,他們受教育的程度低、思想保守老舊,無法轉業尋找新生計。基于自然資源的角度看,農牧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稟賦逐漸降低,難以繼續延續傳統的生計方式,重建更是難上加難;基于金融資本的視角看,農牧民自身的金融資本十分有限,且沒有可以利用的社會和金融資本,因此在生產生活中容易陷入困境;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看,雖然農牧民所生活的區域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區域開放程度有所提高,但農牧民在社會資本中還是處于一種邊緣化的狀態。
2.生產就業轉移困難。當前農牧民生計模式應是適應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的過程。轉移就業非常重要,但該地區的轉產和就業機制不夠完善。第一,農牧區的生態環境惡化,以及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導致很多從事畜牧業的勞動力不得不轉向第二或是第三產業。此外,受年齡、健康狀況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少數民族外出工作面臨技能問題和語言障礙。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緩慢,就業崗位有限,農牧民在轉行就業中面臨的選擇并不多。第二,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許多接受過知識教育的牧民子女選擇離開農牧區,卻在就業方面面臨著新問題。通過對當地學生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少數民族的大學生畢業后往往會選擇返鄉。他們就業的最佳選擇是申請公務員或成為高校教師。然而,由于相關工作崗位少且競爭激烈,他們在就業方面存在一些困難。
3.社會保障不足。農牧民所生活的區域多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區域,經濟發展比較落后,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抵抗風險的能力低。很多農牧民都是因為災害而致貧的,社會保障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醫療體系不健全,覆蓋水平較低。少數民族地區的醫療服務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仍然普遍存在。統計數據表明,在造成貧困的各種原因中,疾病引起的貧困在所有地區中排名第一,有一半的農牧民貧困戶是因為家庭成員患病致貧的。調查發現,家庭貧困和有債務的最重要一個原因就是由于家里有病人,為治病而產生的花費是很多農牧民無力承擔的。但很多醫療費用都是不在醫療保險范圍內的。二是養老保障機制不健全。農牧民地區的人口也面臨著老齡化現象嚴重的問題。他們的養老方式以家庭養老為主,而家庭養老的基礎是基于土地、草地和耕地,但這些自然資源日益惡化,且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所以其保障功能日益弱化。此外,農牧民地區的家庭規模越來越小,養老保障比例越來越高,這使得建立老年保障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三、建議
1.提升農牧民家庭的生計資本。提高西藏農牧民家庭生計資本的關鍵是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組織的支持力度,使得農牧民家庭的生活資本與其他多種資本結合起來,比如社會、金融、自然、人力等資本。農牧民家庭的生計模式比較單一,生計資本較為脆弱,無法有效地面對各種風險和變化,僅靠自身的資本難以保障生存質量,所以需要得到政府和各社會組織的幫助和支持。
2.鼓勵生計多樣化。基于增加農牧民家庭生計方式多樣化的方向,在發展現代農牧業的過程中,適當適量地引入一些非農業活動,以保障農牧民家庭的生計。通過非農業活動來提高農牧民家庭的收入,為家庭中的老弱病殘成員提供基本的保障。
3.提高農牧區的公共投資質量。對于西藏農牧區來說,提高農牧區的公共投資質量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基礎教育,二是衛生服務。提高兩者的利用率,有利于改善農牧民人力資源結構,提高人力資本的含金量,確保農牧民家庭的可持續生計。
4.重視農牧民家庭社會資本存量建設。基于農牧民的角度,建設農牧民家庭的社會資本存量,應不斷提升農牧民自身的文化素質,拓寬社會網絡,通過參與合作組織,比如建立農牧民合作社等方式,來增加農牧民的社會資本存量。對于政府來說,應為農牧民提供相關的培訓,構建相關的經濟合作組織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5.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繼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加大農牧民家庭的社會保險制度的執行力度,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為農牧民家庭提供一些社會服務。通過保障機制來幫助農牧民家庭提升生活質量,保障他們有足夠的生活資本。
參考文獻:
[1]? 徐佳.生計資本差異下烏魯木齊縣南山旅游產業基地牧民參與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2016.
[2]? 翟元娟.人力資本視角下西藏農牧民生計策略優化對策探析[D].拉薩:西藏大學,2016.
[3]? 徐佳,由亞男,王冬萍.生計資本差異對牧民參與旅游業路徑選擇影響研究——以烏魯木齊南山旅游產業基地為例[J].新疆農墾經濟,2015,(10):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