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芬
摘 要:政治態度是政治行為的“晴雨表”,探究農民政治態度所呈現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有利于了解農民政治行為的內在動因,實現有針對性的政策供給,切實增強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而提高鄉村治理的有效性。
關鍵詞:農民;政治態度;形成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034-02
十九大以來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提法與以往的鄉村政策最大的不同是,要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激發農村的內生力量。“由內向外”煥發村莊活力。在此基礎上,研究農民的政治態度就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以農民為本,了解農民對政治以及相關政策最真實的看法和評價,才能為民所用,激發其創造農村的積極性。
一、農民政治態度的表征
農民政治態度指的是農民對政治機構、政府人員、政治制度和相關政策的總的看法和評價,它涉及農民自身的個體偏好以及對相關政治的了解程度。
(一)理性化有限
理性,簡言之,即個體運用智慧,權衡利弊之下,以理性而非感性為主導的思考過程。理性化可以說是個體普遍追求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思考方式。積極的政治態度也應該是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對于當代農民而言,這種理性化卻是極其欠缺的。
農民的思考邏輯是以自身為中心,以街坊鄰里和農村的社會網絡為半徑構建的一個“圓”,這種思考方式讓他們很難跨越自身和農村來理性思考,反而感性的成分所占比例要大得多。這種理性化不足主要是由于農民群體本身文化水平受限,在農村這種大環境下,村莊廣泛的群體心理導致群體無意識思考越發突出,農民對于有關政策和政治現象的理解人云亦云,只求表面化、現象化的一知半解。這種經驗性的理解讓農民偏重以一時的利益得失來判斷相關政策的整體態勢,難以全面完整看待事物走向。
(二)穩定性不足
穩定性指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較為固定的、難以輕易打破的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穩定的政治態度能夠有效凝聚民心,推進政策落實,從而有利于鄉村治理。但農民的政治態度反而呈現出較大波動態勢,這種波動主要體現在農民對政治的看法忽好忽壞,在此情形下就很難產生一致的政治情感。
這種穩定性不足,一來是由于當代農民大多已經不是附著在土地上,單純靠種地為生,其收入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在從農村到城市的過程中,農民接收到的外部信息也是不同的,地理環境的轉移,緊接著就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的轉變,在不斷的城鄉交換中,其政治態度也發生較大的波動。此外,農民的政治態度主要受利益關聯度的影響,當相關政策沒有涉及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能夠讓自己受益時,農民的政治態度就會較為積極,一旦相關政策沒有讓自身受益,農民的政治態度也是極具易變性的,容易激發群體性事件。
(三)矛盾性趨強
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者事物間顯示出來的一種對立特征,矛盾性雖然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特點。但就農民這一群體而言,長時段的矛盾的政治態度并不利于鄉村的有序穩定發展。這種矛盾性一方面體現在意象和行動的不匹配。在心理層面農民很樂意支持相關政策,但是行為傾向上,這種支持意愿又會受到政策與自己的相關度、地緣上的遠近以及自己有無時間等具體因素的多重影響。另一維度,在涉及政府機構層面,農民自身認為鄉鎮和村委落實工作的好壞都不會影響其對中央的看法和態度,但反之,他們也會覺得鄉鎮和村委落實得比較好,會讓其感覺中央更好了,這與前面的不影響形成悖論。這種矛盾性體現在農民的思維習慣、表達方式等多個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傳統文化習慣與現代信息沖擊的碰撞下,農民群體身上一方面有著深深的傳統烙印,另一方面又必須要適應現代節奏,在這種“傳統與現實的撕扯”下,矛盾性的產生就不可避免。
二、農民政治態度的形成路徑
農民政治態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不是在單一路徑影響下形成,而是國家的政治教育、村莊的文化氛圍熏陶和農民個體的政治接觸程度綜合作用的結果,三條路徑交互影響,共同發揮作用,從而形成農民獨特的政治態度。
(一)國家: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新聞聯播這些官方媒體給民眾提供的了解政治知識和國內、國際政治事務的平臺,以及農村組織學習國家政策和農業政策相關活動的場所,這是目前為止農民可以感知到的較為普遍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在農民政治態度的形成過程中起著引領和把握航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農民整個政治態度的總體基調。
農民的政治態度是農民政治社會化的直接反應,而社會化最為官方的渠道和方式則是來自國家的政治教育。農民群體本身習慣順從、適應的特點,以至于其并不追求主動學習,政治教育對于他們而言,更多的是種被動接受的過程。目前,村莊常見的政治教育有兩種主要途徑:其一,中央將相關文件以及國家政策以官方途徑自上而下傳達到村莊,村委組織安排相關學習活動,為政治教育的實行提供一個集中的學習場所,這種教育方式是大眾化的,農民也比較容易領會相關文件知識。其二,農民首先通過官方媒介這種方式有了對政府機構以及政治人員等最基本的認知和判斷,就像看新聞是農民最普遍也是最廣泛的接觸政治的途徑一樣。在此基礎上,他們通過身邊具體事件來領會和分析相關政策的內涵,這種政治教育方式更具不確定性和可變性,因為農民對政治的認知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從而得出的結論也會大相徑庭。
(二)村莊:文化氛圍
文化氛圍主要指村莊普遍存在的、約定俗成的、廣為認可的村莊氛圍,它既包括傳統文化也包括生活習性,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農村孕育出一種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共同精神和信念”。這種方式幾乎以“漫灌式”的途徑滲透于農民整個政治態度體系,甚至不夸張地說,是當代農民政治社會化的主要路徑。
當代農民普遍還是一種較低文化水平的群體,他們理解能力較差,對政治的感知力有限。因而了解政治知識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口口相傳”,農民對他人的信任要遠大于自己。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不常看新聞,而別人會經常觀看,那么別人知道的肯定就比自己知道的要更為清楚。這種強大的“輿論的力量”,讓村莊形成這樣一種文化氛圍:農民茶余飯后也會閑談最近的政治事件,但是這種影響并不是農民積極主動的結果,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日久積淀、內化于心的過程。農民自身并不依賴于這種文化氛圍,但這種文化氛圍又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作用。一個政治興趣更為濃郁的村莊要比政治興趣淡薄的氛圍下的農民對政治的關注度更高,從而更有利于農民的政治社會化,這種村莊文化氛圍在與國家的協同作用下,使農民的政治態度朝著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因此,構建政治相關性較強的文化氛圍對于鄉村治理具有積極意義。
(三)個人:政治接觸
政治接觸指的是感知政治生活的興趣以及獲取政治資源的易得性。這里的政治接觸包括隱性的接觸和顯性的接觸兩種。隱性的接觸指的是農民自身的政治興趣,對政治的關注度等,這種接觸本身并不能對政治產生任何影響,因而是種隱性接觸。顯性的接觸指的是農民切實參與到政治生活中,參加選舉投票、共同參與村莊重大事務、群體性事件等這些看得見、發揮明顯作用的接觸行為。無論是顯性的政治接觸還是隱性的政治接觸都在一定程度上形塑著農民的政治態度。
相較前兩種途徑而言,政治接觸是更為主動的,但也更具自由性。政治興趣更濃厚、政治覺悟更高的農民會主動尋求與政治接觸的機會和方式,例如通過手機上的政治評論以及微博上的政治事件等這些非官方媒體,有意識地拓寬獲取政治知識的手段。而持“政治冷漠”心理的農民其政治知識就會更加匱乏,政治態度也會相應變得更加消極,因為這種政治接觸發揮能動性的是農民自身。另外,在行動方面,農民也會通過一些切實政治接觸參與到政治生活中,農民如果在與政治接觸的過程中,解決了自身問題,實現了自身的訴求,那么其對政治人員就會更加信任,對政府機構的評價也會相應提高,其政治態度就會更加積極。反之亦然,倘若農民在與政治接觸的過程中,無法滿足自身訴求,日積月累,其政治態度會更加消極。
三、培育積極政治態度的路徑
農民只有具備積極穩定的政治態度,他們才會主動去關心國家事務,真正具備主體意識,從而推動國家治理的有效性。因此,為了使農民的政治態度更具積極性,需要朝以下幾個方向轉變。
其一,在方式上,國家的政治教育應該更加多元化,拓寬政治教育的渠道,使農民可以在更大范圍內了解到相關政治知識;在內容上,應該使教育內容更好理解,更貼近農民生活,使農民可以親身感知和解讀,不再覺得政治對他們而言是很遙遠的。其二,村莊的文化氛圍幾乎無時不在,基層干部應該主動積極構建具有政治關注度的文化氛圍,有意識地多開展組織相關學習活動,逐步培養農民的政治興趣,讓其對政治更加了解熟悉,在此基礎上,“漸進式”地培育其積極的政治態度。其三,通過相關教育宣講,幫助農民樹立良好的政治意識,構建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讓農民愿意主動尋求政治接觸的機會,拓寬政治接觸的途徑,“由內到外”積極進行政治參與,真正將自身作為政治生活中的一分子。
四、結語
農民渴望發聲,希望被重視。但現實是,其政治態度不容樂觀,總體反映出消極、矛盾、非理性的特點,在這樣的政治態度的調配下,農民的選擇很容易受利益主導,以至于難以成為社會穩定的“中堅力量”。因此,亟須國家、社會以及個人三者的協同努力,為農民積極政治態度的轉變搭建一個良好平臺。
參考文獻:
[1]? 馬莎·L.科塔姆,等.政治心理學[M].胡勇,陳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 劉偉.普通人話語中的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 趙曉航,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與社會政治態度——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2)的實證分析[J].社會學評論,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