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耘涵

摘 要:我國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加劇了人口與醫療資源配置的矛盾。上海作為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其醫療資源的有效配置事關本地區老齡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基于《上海市統計年鑒》的醫療衛生數據,縱向研究上海地區2008—2017年間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分析十年間配置效率的變動,通過逐年的效率評價以及冗余的分析,力圖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醫療資源;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
中圖分類號:C913.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34-0139-03
一、方法介紹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作為一種非參數評價方法,僅依賴投入、產出指標數據對評價單元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評定[1]。從生產函數的角度看,所建立的 DEA 模型是用來研究資源配置效率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2]。通過對輸入輸出數據的綜合分析,DEA可以得出每個決策單元綜合效率的評價指標,確定有效的決策單元(即相對效率最高的決策單元),并指出其他決策單元非有效的程度和原因,提供管理信息。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進行醫療資源配置效率的結果分析中,技術效率側重于衡量醫療系統中對于人員、物資的科學管理水平,規模效率側重于對相關醫療資源配置過程中規模有效性的衡量。根據模型的設定,綜合效率為前述兩效率值的乘積,反映總體上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數據選取
一般來看,政府對于醫療資源的投入主要可以劃分為基礎醫療設施以及醫療人員兩方面,以此出發點,選取醫療資源的投入指標。具體來看,醫療人員又包括醫生和護士,考慮到后文中冗余值的分析,我們分別選取醫生和護士的人數作為前兩項投入指標。床位數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夠代表地區基礎醫療設施上的投入,因此將其作為第三項投入指標。醫療衛生資源投入的增加,能夠讓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當地的醫療服務。鑒于數據的可獲取性,選取上海地區一年內的診療人次作為產出指標[3]。
按照統計學經驗法則,在運用DEA模型測算效率時,要求決策單元的樣本數至少是投入、產出指標數之和的兩倍以上。本文的樣本數符合DEA使用的經驗法則,根據2009—2018年《上海統計年鑒》的數據,進行研究分析。
三、醫療資源配置效率分析
選用DEA中規模報酬可變模型即BCC模型,運用DEAP-2.1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到上海市2008—2017年十年間醫療資源配置的各效率值、規模報酬情況以及冗余值,相關的數據和運算結果歸納為下表。著眼于縱向的視角,研究上海市各年度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
從平均值來看,上海市的醫療資源配置效率整體較高,綜合效率達到了0.948,其中技術效率高達0.992,說明醫療人員和基礎醫療設施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管理,給地區帶來了技術效率上的優勢。相較之下,規模效率較低,但仍達到了0.956,其規模效率對于綜合效率的貢獻不及技術效率,這也將是今后推動上海市醫療資源配置效率進一步提升的關鍵。
從表中可以看出,上海市2010年和2014年醫療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都為1,與此同時規模報酬不變,說明醫療資源的配置在這兩個年份處于效率包絡面,醫療人員和基礎設施的投入達到了最優的產出。整個醫療系統的經營管理水平發揮充分,同時也處于規模經濟性的配置狀態,醫療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具體來看,2008年和2009年醫療資源的綜合配置效率遠低于所選區間的平均值,出現了無效的配置狀態。然而可以發現,這兩年的技術效率均為1,同時規模報酬遞增。根據模型的相關設定,綜合效率等于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乘積,在技術效率為1的情況下,其醫療資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完全取決于規模效率的高低。因此,這兩年極低的規模效率是導致整體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醫療資源在配置的過程中缺乏規模有效性。醫療資源在2010年第一次達到有效配置的狀態,之后的三年時間,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于1,綜合效率出現了下滑后提升的發展態勢。值得注意的是,三年間的規模報酬遞增,表明通過增加醫療人員以及床位數的投入,能夠帶動整體醫療資源配置綜合效率的提升。其中,2011年和2012年的配置效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綜合效率值低于十年間的平均水平,其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不為1,兩個年度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達到了中期的低谷。在這之后得到了提升,醫療資源的綜合配置效率在2013年達到了0.985,從投入指標的數據可以發現,這期間三項投入指標穩步增長,共同帶動了上海市的醫療資源于2014年重新達到了最優的配置狀態。
2015年的技術效率為1,而規模效率略有下滑,綜合效率為0.997,整體來看,資源配置效率相對有效。然而2016年的技術效率有明顯的下降,這直接導致其綜合效率降至0.964。2017年,技術效率重新回到1,但規模效率相較2016年有所降低,也使其綜合效率低于2016年的值。從最近的三年來看,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存在一個緩慢的下降趨勢。需要注意的是,2015—2017年的規模報酬為單調遞減,表明不能以繼續增加醫療資源投入的模式來拉動綜合效率的提升,優化效率配置的途徑可能在于其他方面。
四、投入冗余分析
在具體的模型設定上,本文選用了以投入為主導的DEA模型,依據運算結果中投入指標的松弛變量取值,嘗試從醫療資源的投入方面出發,分析各投入指標在配置過程中存在的冗余。
從第一項投入指標即執業醫師的數量來看,各年度的投入都較為合理,除2012年存在有350人的冗余外,其他年份均不存在過度投入的情況,表明上海市執業醫師的配置處于一個較為飽和的狀態。
相較而言,注冊護士的數量和床位數出現的冗余居多。就注冊護士而言,該投入指標在2012年出現了3 970人的冗余,加之該年度在執業醫師人數上350人的投入冗余,直接引致了其低下的醫療資源綜合配置效率。2011年、2013年以及2016年,上海市投入的醫療資源在注冊護士人員和床位數兩個指標上同時出現了一定量的冗余,其中2011年存在2 890人的注冊護士人員冗余以及1 450張的床位數冗余,地區在兩項醫療資源上過剩的投入,同樣也導致了2011年低下的醫療資源配置效率。2013年,出現了1 290人的注冊護士人員冗余,但相較于前兩年來說,冗余值有所收縮,在第三項投入指標方面,該年度也只存在470張的床位過剩投入。整體來看,上海市2013年的醫療資源配置中只存在輕微的冗余,這也讓該年度的醫療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恢復至0.985。2016年,在注冊護士的投入指標方面,冗余值繼續減少,下降到了860人。但與此同時,投入的床位數冗余有所增加,投入冗余達到了1 510張。
由于模型的設定,可以發現,技術效率值為1的決策單元,均未出現冗余值。單從2017年和2016年度的資源配置效率來看,2016年醫療資源配置綜合效率高于2017年,但是在注冊護士和床位數的投入上仍存在一定量的冗余,相較而言2017年不存在冗余值,這很可能是由于模型的缺陷所致。因此有理由認為,2017年度,在醫療資源的投入上仍然是存在冗余的,同時考慮到注冊護士人數顯著的幅度,其投入的冗余其很可能出現在注冊護士的投入指標上。
五、結論與啟示
2008年和2009年,上海市的醫療資源配置相對無效。2010—2017年間,綜合配置效率位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并未呈現出配置效率持續優化的態勢,各效率指標都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動。其技術效率整體較高,醫療人員和基礎醫療設施在使用過程中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管理。相較而言,規模效率值仍然存在可期的增長空間。
盡管在某些年度存在一定量的投入冗余,但相較于各投入指標的基數而言,冗余比較輕微。醫療人員以及床位數的投入都達到了相對飽和的狀態,相關部門不僅要重視醫護人員數量的投入,也要注重醫護人員專業技能的培養,加快醫療隊伍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建設高素質的醫療衛生隊伍。
持續增加醫護人員以及床位數的投入,將不能夠持續帶動醫療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今后,公共部門可以側重于資金以及醫療技術方面的投入。
參考文獻:
[1]? 曾祥云,吳育華.隨機DMU相對有效性評價的期望值方法及其應用[J].系統工程學報,2000,(3):247-252.
[2]? 蓋國鳳.資源配置效率測度與前沿生產函數[J].財經問題研究,1998,(11):8-11.
[3]? 駱澤深.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廣東省衛生資源配置效率評價[J].中國衛生統計,2013,(5):727-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