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從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戰略高度出發,對空軍建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戰略要求。這些論述和要求,是習近平強軍思想在空軍建設領域的生動展開,為人民空軍奮飛新時代提供了根本思想引領。
指明建設強大空軍的戰略目標。習主席指出,空軍是戰略性軍種,在國家安全和軍事戰略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空軍緊緊圍繞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加強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這一戰略目標,蘊含著實現強軍目標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對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的深刻把握,寄托著黨和人民對空軍的期望重托。
指明空軍建設把握的政治方向。習主席深刻指出,空軍抓思想政治建設、筑牢思想防線有其特殊性。要求空軍認清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嚴峻形勢,加強軍魂教育,嚴格組織紀律,抓好空中防線工作,把聽黨指揮作為一條鐵律來把握。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搏擊長空心向黨、飛行萬里不迷航的政治要求,為新時代人民空軍永葆忠誠本色指明了方向。
指明空軍建設發展的核心任務。習主席在視察空軍時強調,軍隊就是要打仗的,在黨和人民需要時必須上得去、打得贏。要求我們牢固樹立練兵打仗、帶兵打仗思想,牢固樹立隨時準備打仗的思想,牢固樹立立足現有條件打勝仗的思想;狠抓各項戰備制度落實,確保遇有情況能夠快速有效處置;加快力量和手段建設,確保首都空防安全;進一步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堅決完成擔負的各項軍事斗爭任務。這些重要論述,聚焦能打勝仗這個核心,為空軍提高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明確了標準要求。
指明深化空軍改革創新的轉型路徑。習主席要求空軍優化力量結構,盡快實現向攻防兼備型轉變;深化人力資源政策制度改革,大力吸引、培養、保留、使用好各類人才;堅持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推動武器裝備建設上一個新的更大臺階;推進管理理念、機制、方法手段創新,提高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水平。這些重要論述,對組織形態、人才裝備、軍事管理等方面提出創新要求,為新時代空軍轉型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
人民空軍邁向世界一流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人民空軍成立70周年。空軍司令員丁來杭、空軍政委于忠福在日前舉行的“國家空天安全與發展論壇”上表示,走過70年光輝歷程的人民空軍,正在習近平強軍思想引領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戰略空軍,在世界空天力量競逐中贏得先機、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人民空軍建設發展的嶄新未來。
空軍是戰略性軍種,戰略能力要與不斷拓展的國家利益和不斷變化的安全形勢相適應。空軍在改革強軍中深化體系重塑,領導指揮體制、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煥然一新;殲-20、運-20、殲-16、殲-10C和轟-6K、空警-500,以及紅-9地空導彈等新型武器裝備投入新時代練兵備戰,加快推進空天戰略打擊、戰略預警、空天防御和戰略投送等能力建設;不斷拓展國際話語新空間,全力打造制勝空天的體系作戰群和主導話語的輿論攻防群,實現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
空軍進入裝備更新換代峰值期,政治工作“生命線”在瞄準高端、尖端、前端裝備作戰運用中助力加力。54名“兩院”院士成為空軍練兵備戰顧問;超前謀劃新型戰機飛行人才培養,一批飛行員具備通飛殲-20、殲-16、殲-10C多種新型戰機能力;一批新型飛行教官脫穎而出、走上戰位,把先進訓練理念變為空軍共同財富,為飛行訓練注入作戰靈魂。
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空軍在改革強軍中有了“飛得遠”的新佩劍,更有了“飛出去”的主心骨。上高原、飛荒漠、赴遠洋,空軍實戰化訓練正在向高原、山谷和大海、遠洋拓展延伸,國家利益拓展到哪里,空天力量就跟進到哪里。
開門練兵、互學互鑒,空軍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中俄“航空飛鏢”、中巴“雄鷹聯訓”等軍事交流活動深入開展,透射了空軍走向世界一流的新航跡,展現了空軍維護世界和平的新擔當。
空軍裝備部綜合計劃局局長王中華此前在中國航展上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空軍經歷二次創業,裝備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當前空軍武器裝備發展建設的階段特征,可概括為兩個跨代和兩次質變。
兩個跨代,即主戰裝備跨代,基于網絡信息系統的體系建設跨代,空中進攻、防空反導、戰略預警、空中投送、空降作戰等核心能力持續提升,海上和高原作戰能力進一步加強。
關于兩次質變,王中華表示,一個是已經和正在發生的質變,空軍經歷了量變積累期,戰略能力、體系作戰能力和聯合作戰能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了以三代、四代裝備為骨干,輕重搭配的裝備體系格局。另一個是正在孕育新的質變,建設全新面貌的空軍,構建面向未來的空天力量體系。
他介紹說,空軍建設發展進步是全面系統的整體進步。一是高起點、成體系建設,全鏈條發力。應對空天威脅,順應軍事領域深刻變革,加快推進空軍由航空型向航空航天型轉變。二是優化結構、騰籠換鳥。加大更新換代力度,優化質量結構、攻防結構、空天結構。三是創新驅動、打造新動力。大力推進作戰概念創新、技術創新、集成創新、體系創新。四是系統規劃、持續發展。按照“探索一代、預研一代、研制一代、裝備一代”的要求,持續推進裝備建設。五是軍民融合、共贏發展。構建新布局,充實新內涵,通過戰場拉動市場,通過市場強化戰場。
實戰化訓練磨礪實戰空軍
人民空軍剛一誕生,就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在朝鮮半島上空,志愿軍空軍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約1200架戰機和經歷了二戰洗禮、人均飛行時間1000小時以上的西方尖子飛行員。而當時人民空軍新組建的志愿軍空軍只有作戰飛機不足300架,飛行員飛行時間平均只有100多小時。但人民空軍不畏強敵,先后擊落美軍“王牌飛行員”戴維斯、“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等,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創新一域錯層四四制戰術。時至今日,西方飛行員還在練習以志愿軍飛行員命名的Yo-Yo戰術動作。
現在雖然處于和平時代,但戰爭威脅并未遠去。中國空軍也深知,只有能戰才能止戰,只有貼近實戰的訓練,才能真正提高訓練水平,砥礪實戰空軍。近些年,空軍訓練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常態常備,部隊空戰對抗、實彈突擊、低空山谷、遠海戰巡、高原駐訓已經成為常態;二是聯戰聯訓,突出體系對抗、聯合制勝,“紅劍”“藍盾”基地化演訓不斷深化拓展,基于信息網絡的體系作戰能力有效提升;三是從難從嚴,積極搭建“金飛鏢”“金頭盔“金盾牌”“空降尖兵”等比武競賽平臺;四是中外聯訓,著眼全球視野、開放交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中泰聯訓、中巴聯訓、中俄聯訓都取得明顯成效。
培養能打勝仗的飛行人才
近年來,空軍緊盯戰略轉型對軍事飛行人才的迫切需求,聚焦能打勝仗鍛造制勝空天的新銳一代。
深度挖潛,實現招飛質量新躍升。空軍招飛部門打破“只要身體好,就能當飛行員”的舊觀念,不斷擴大開招地域、廣選精招,提高招飛文化“門檻”,牽引生源由身體過硬向綜合素質全面過硬轉變。從2002年至2017年,空軍招飛范圍由18個省份逐漸擴大到全國31個省份的11000所中學,最大限度地把具有飛行潛質的優秀學生選進來,實現優質生源基數大幅增長,空軍飛行人才“供給側”進一步優化。
成為飛行員更要當好戰斗員。2014年以來,空軍加速推進飛行訓練體制改革,一大批作戰部隊優秀飛行員選任飛行院校飛行教官,作戰飛機和新型教練機陸續進入院校無縫對接部隊裝備,讓一線作戰部隊實戰化訓練經驗直接進入飛行院校,推動院校教育進一步向部隊訓練靠攏,培養出部隊需要的高素質飛行人才。
據空軍參謀部訓練局領導介紹,新模式教學更加注重戰術訓練和實戰化錘煉,縮短飛行人才成長周期,培養出的飛行員到航空兵部隊后可直接參與戰備,戰斗力加速生成。
先進戰機不斷列裝部隊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空軍總兵力約為470000人。戰機:裝備有3000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近2000架。我國擁有1700余架先進戰機,其中包括殲-20第五代戰機以及殲-16、殲-10系列先進戰機。
近2年多,我軍空軍裝備配備速度較快,新型的殲16戰機已經實現至少4個旅的滿編,總裝備數量突破100架,保守估計2018年空軍最少裝備了30架殲16。殲16配備了全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與國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綜合航電水準甚至要高于蘇35。
消息說,殲擊機,從亞音速到超音速,從常規飛機到隱身戰機,家族不斷壯大;預警機,從空警-200到空警-500,向著“小平臺、大預警”不斷邁進;地空導彈,從少數進口到全面國產,形成遠中近程、高中低空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系;預警雷達,逐步向遠拓展,看得更清、看得更遠……近年來,空軍武器裝備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作戰支援保障要素更加齊全,建設世界一流空軍的裝備基礎正在逐步雄厚。
據空軍裝備部門負責人介紹,空軍按照“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裝備一代”的模式,優先發展適應未來一體化聯合作戰需要的信息化武器裝備,裝備建設呈現主戰裝備跨代和基于網絡信息系統的體系建設跨代特點,基本形成以三代裝備為主體、四代裝備為骨干,輕重搭配的裝備體系格局,正在構建面向未來的空天力量體系,促進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裝備保障能力實現歷史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