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帥 周聰
習近平主席強調,國防和軍隊建設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貫徹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建設強大的現代化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和戰略支援部隊,打造堅強高效的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
要想打贏現代化戰爭,就必須建設一支現代化的人民軍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戰斗力根本標準,建立健全基于聯合、平戰一體的軍事力量運用政策制度體系,構建新時代軍事戰略體系,加強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和能力建設,調整完善戰備制度,健全實戰化軍事訓練制度,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
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強軍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各軍兵種現代化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中國空軍在維護國家主權、國土安全和國際利益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人民空軍迎來成立70周年,空軍正在進行全面升級,以具備更強的合成作戰能力、綜合保障能力、精確打擊能力和戰略投送能力。空軍建設發展進步是全面系統的整體進步。一是高起點、成體系建設,全鏈條發力。應對空天威脅,順應軍事領域深刻變革,加快推進空軍由航空型向航空航天型轉變。
為適應現代戰爭突發性強、節奏快等特點,實現武裝力量快速部署和裝備遠程投送,大型運輸機的戰略空運能力必不可少。2017年紀念建軍90周年閱兵中,1架運-20戰略運輸機和2架運-9戰術運輸機飛過閱兵場,這是空軍運輸機首次在閱兵式上亮相。新型大、中型運輸機為人民空軍履行使命任務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持,使空軍的空中投送能力實現全面躍升。
運-20是繼殲-20之后又一種“20”時代主力機型,也是國產第一種戰略運輸機。運-20的出現,徹底改變中國不能自行設計建造戰略運輸機的歷史。該機可在復雜氣象條件下進行長距離空運和空投作業,使我軍遂行戰略投送、空降作戰、海外撤僑等任務能力得到提升。
作為空軍“空天一體、攻防兼備”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空降兵以能超越地面障礙、實施遠距離奔襲而成為現代立體戰爭中一支重要突擊和威懾力量。
今年4月在青島舉行“慶祝海軍成立70周年閱艦式”后,我國海軍建設的突飛猛進到現在仍被人們津津樂道,令人記憶猶新,而在剛剛結束的國慶閱兵中,海軍方陣的陣容無疑又一次“驚艷”到了全世界。
本次國慶閱兵的裝備方隊編為7個模塊共32個方隊,其中,海上作戰模塊由岸艦導彈方隊、艦艦/潛艦導彈方隊、艦載防空武器方隊組成,展現了我國海軍乘風破浪、向海圖強的能力和決心,更有海軍空中方陣中各類先進戰機所組成的戰斗機群展示了我軍的反潛巡邏作戰、預警指揮、遠海作戰、對海突擊、遠距離支援掩護、制空作戰等戰場能力。
對于中國海軍而言,在成立至今的70年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變強的歷練,正是我國科技強軍的最好例證。在我國海軍各項艦艇技術中,艦載電子技術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也是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
目前國內軍用艦船電子裝備研發單位主要以軍工集團科研院所為主,艦船電子信息相關科研院主要集中在中船重工集團。中船重工是我國船舶工業的骨干力量,肩負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的神圣使命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的歷史重任。
如今,中國海軍正向近海防御與遠洋護衛相結合的方向轉型,朝著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目標,開啟了向海圖強的新篇章。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戰略要求。建設陸軍、重塑陸軍,必須提高工作質量和效能。堅持信息主導,把信息力作為形成和提高戰斗力的關鍵因素,把信息系統建設和信息高效利用作為重要抓手,科技驅動,集成發展,推動陸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堅持任務牽引,適應國家戰略利益發展的新要求,大力發展新型作戰力量,加強陸軍部隊數字化、立體化、特種化建設,推動陸軍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堅持精兵制勝,優化力量編成和規模結構,使部隊向充實、合成、多能、靈活方向發展,推動陸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高標準加強核心能力建設。緊緊扭住能打仗、打勝仗這個強軍之要,加快構建適應聯合作戰、全域作戰的力量體系。把握人這個戰斗力生成的決定因素,統籌軍事人力資源建設,充分發揮院校教育、部隊訓練實踐、軍事職業教育“三位一體”育人功能,鍛造善謀打仗、能打勝仗的優秀軍事人才。充分發揮科技對戰斗力生成的支撐作用,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構建適應信息化戰爭和履行使命任務要求的武器裝備體系。深入研究把握現代戰爭制勝機理,創新發展陸軍建設和作戰理論,大力加強實戰化訓練,全面提高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持續作戰能力。加強邊海防管控、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等能力建設,有效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
自2015年組建軍改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的戰略威懾和常規威懾能力得以增強。但與此同時,隨著空軍和海軍的現代化進程,中國的威懾能力更加多元化;而太空、賽博和電子戰任務也將由新組建的“戰略支援部隊”承擔,這些都可能會給火箭軍的地位造成一定影響,盡管如此,火箭軍作為中國戰略威懾力量的核心地位不會改變。
火箭軍是中國軍事能力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高科技發展的重要標志。隨著戰略威懾力量的現代化進程,中國正通過多種渠道,包括歷次閱兵,都向外界展示其日益增長的戰略威懾力和常規精確打擊能力。
作為高科技部隊,“數字化”與“實戰化”必須并駕齊驅,未來戰場無聲搏殺將越來越常見,創新將成為戰爭勝負的“引擎”。火箭軍各級指揮員在學習實踐活動中,頭腦里“科技創新”這根弦繃得緊而又緊。
某導彈旅運用信息網絡技術,搭建起具有模擬操作、指揮控制、綜合保障等功能的一體化指揮訓練平臺,各作戰要素與旅、營指揮所實現互聯、互通、互動,官兵不出營門隨時隨地都能展開訓練,訓練效益大幅提升。
如今,火箭軍已形成核導彈與常規導彈兼有、近中遠程和洲際導彈齊備、固態與液態并存的武器系列,實現“導彈裝備集成化、操作系統簡便化、指揮流程信息化”;一批不同型號和不同發射方式的現代化導彈陣地,在祖國的崇山峻嶺竣工;作戰方式從單一化發展到多樣化,作戰樣式從依托既設作戰陣地到無依托、野戰化機動發射、隨時能打;快速機動能力和準確打擊目標能力迅速提高,部隊整體作戰能力實現歷史性飛躍。
國家是軍隊的根本依托,網絡強國建設能為信息強軍提供強大的人才、技術和物質支撐。各軍兵種信息強軍建設作為網絡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信息時代國家對軍隊能力建設的迫切要求。推進信息強軍,就要借勢國家建設網絡強國和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東風”,把軍隊信息化建設根植于網絡強國的時代背景和總體戰略布局中,融合集成軍隊建設和作戰各領域各系統,提升軍隊建設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促進各類作戰要素集成融合,提升軍隊整體建設水平和體系作戰能力。
(本文第二作者單位系火后直屬工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