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黎平 鄭杰川


編者按: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式成立。在中國空軍成立70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本刊記者根據原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呂黎平的回憶錄整理出了本篇文章。本文回憶了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共中央籌建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組建我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的情況。
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艱難誕生
1945年8月下旬,黨中央獲悉日本投降后在東北遺留有較多的航空訓練設施,便審時度勢,不失時機地在那里收集器材,籌建自己的航空學校,為將來建設人民空軍培養人才。當時延安的八路軍總部有一個負責修建延安機場、接待來往飛機的航空組,成員是常乾坤、王弼、劉風等過去在蘇聯學過航空的一些同志。于是,中央組織部集中該組成員和我黨派往國民黨空軍學過航空的干部,另外從中央黨校、自然科學院等單位抽調一部分干部共30余人,分兩批派往東北執行這項任務。在出發前的8月30日,劉少奇同志在接見他們時指出:我國的東北是日本關東軍經營了10多年的基地,估計在那里有較多的航空器材,這是我黨著手籌辦航空事業的有利條件。因此,中央決定把在延安的航空人員派到東北去,先摸清情況,接收航空器材,為創辦航校做好準備。任弼時同志說:你們肩負著設法創辦一所航空學校、為將來的人民空軍建設培養一批種子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白手起家辦航校,一定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要多請示東北局和“東總”。
常乾坤、王弼同志是大革命時期派到蘇聯去學領航、機械的老同志,為黨創辦航空事業是他們孜孜以求的夙愿,他們表示堅決遵照中央的指示,一定完成這次光榮任務。王弼同志率領的第一批干部中有劉風、吳愷、魏堅、張開帙、林征、許景煌和汪偽空軍駕機起義的人員等20余人。他們于9月2日和10月2日先后從延安乘飛機和步行出發到張家口后,王弼暫留張家口組建航空站。劉風等人9月下旬經熱河到沈陽。魏堅、吳愷、林征、張開帙、許景煌、顧光旭、歐陽翼、馬杰三、張成中、熊焰、龍定燎、謝挺揚等人于12月到阜新。
9月初,從揚州汪偽空軍于1945年8月20日駕駛一架雙發運輸機“建國號”飛延安起義的蔡云翔(原名周致和)、于飛(原名黃哲夫)、張華(原名趙乃強)、顧青(原名管序東)、田杰(原名黃文星)、陳明球(原名沈時槐)6名空地人員,飛張家口著陸時,右起落架折斷,不能繼續飛行,亦隨劉風同志一道步行到了東北。劉風、蔡云翔同志率領的第一批人員到沈陽后,按照東北局的指示,除了接管由林彌一郎帶領的日本飛行隊外,還派人到營口、大石橋、鞍山、遼陽一帶,搜集了日本遺棄的十幾架破舊飛機和航空器材,于冬季一并運往吉林省通化市。
常乾坤同志率領的第二批干部中有油江、劉玉堤、吳元任、李漢、孟力等20余人。他們于10月15日從延安出發,到張家口留下油江同志接任航空站站長,王弼亦同赴東北,經熱河,于12月到達阜新,同先期到達該地的魏堅等會合。隨著國民黨軍隊進攻的嚴重形勢,在阜新的這30多名干部亦撤往梅河口,然后到吉林省的通化市。常乾坤、王弼同志到本溪向東北局報到請示,彭真同志指出:要盡快趕到通化,籌建航校,注意爭取日、舊航空技術人員,埋頭苦干,培養干部。
林彌一郎帶領的飛行隊向我軍投降后,東北局決定由劉風、黃乃一、蔡云翔等把該隊收編為“東總”航空隊。接著,又派出一批干部組成若干小組,分赴丹東、延吉、牡丹江、哈爾濱,佳木斯、北安、齊齊哈爾等地有機場的地方,繼續收集各種殘缺不全的飛機和零配件、汽油等。這批同志不分晝夜,不顧個人安危,把收集到的航空器材用挑運、牛車、馬車和火車等運輸工具,運送到了通化。經過大家兩三個月不怕艱苦、不畏嚴寒的緊張工作,在東北民主聯軍各部隊和地方黨政機關、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幾乎走遍了北滿地區的所有日偽機場,共計收集了日本各類型飛機100余架(其中近一半比較完整)、發動機200余臺,儀表零件100多箱,油料近千桶。這就為組建航校準備了物質基礎。
在這期間,航空隊人員亦逐漸擴大。“東總”派來了一批負責干部,其中有顧磊、白平、劉西科、張培根同志。又從當時在通化的抗大山東分校選調來100名學員,其中有林虎、張積慧、徐登昆、吉世堂、李憲剛、韓明陽、張憲志、董獻真、孟進、牟敦康等,到航空隊學習。在南京參與籌劃蔡云翔起義飛延安的白起(白景豐)、吉翔、何雒生、陳靜山、秦傳家(原國民黨空軍第8大隊轟炸員)等同志,亦經蘇北解放區來到了通化。
“東總”根據航空隊的干部學員有了“攤子”、航空器材有了“底子”的情況,于1946年1月1日決定把航空隊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航空總隊,任命通化后方司令部司令員朱瑞兼任航空總隊總隊長,政委吳溉之兼任航空總隊政委,白起、林保毅為副總隊長,黃乃一、顧磊為副政委,白平為政治處主任。航空總隊下轄教導隊、民航隊、機務隊、修理廠。后來,又任命常乾坤為航空總隊總隊長,王弼負責機務工作。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建,“東總”于同年3月1日決定在航空總隊的基礎上成立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任命常乾坤為校長,吳溉之兼政委(5月,“東總”任命王弼為政委),白起為副校長,黃乃一、顧磊為副政委,蔡云翔為教育長,白平為政治部主任。航校設政治部、校務處、訓練處、供應處、學員大隊等機構,全校630余人,有各種日式飛機40多架,其中30多架略加修理就可使用。
航校成立以后,選調了39名學員組成第一期機械班,他們是:張憲志、丁志遠、高云峰、候書軍、喬瑞貞、王景山、劉發科、肖勁芳、宋協隆、戚潔、王星榮、蔣其瑞、楊興利、王華成、王茂生、胡錦堂、畢型曾、馬良吉、王水風、趙思安、呂廷浩、劉平凡、李杰、劉榮華、耿得水、吳永常、王海、鄒炎、董獻真、夏元謙、胡志文、曹前玉、邢學敏、何培元、叢培民、何傳英、岳榮、姜萬能、陳明。從此,開始了地面航空理論訓練。
正當航校準備在通化開始飛行訓練之際,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發動全面內戰,大舉向東北進攻。幾十萬用美式武器裝備起來的國民黨軍隊,由美帝國主義用軍艦、飛機幫助運抵東北以后,相繼侵占了沈陽、鞍山、鐵嶺等地,矛頭直指四平、長春,形勢驟然惡化。“東總”在撫順召開會議,為了保存實力,避免損失,決定通化地區的所有軍事學校立即向北滿轉移。航校受命于4月中旬開始,遷到了牡丹江。5月,組織了10名教員,他們是:劉風、魏堅、吳愷、張成中、許景煌、謝挺揚、于飛、張華、秦傳家、顧青,開始飛行訓練。六七月間,接連發生了吉翔、蔡云翔的一等飛行事故,加上東北戰局進一步緊張,國民黨軍隊已侵占了長春、吉林等地,其前鋒部隊已抵德惠以北的松花江畔,故飛行訓練亦受到干擾。7月,挑選了一期甲班12名學員,他們是:吳元任、龍定燎、阮濟舟、李熙川、姚峻、張風岐、吉世堂、孟進、張建華、劉耀西、翟滿緒、于希和,開始進行飛行訓練。8月,“東總”批準航校轉移到密山縣的東安。9月,“東總”委派馬文任航校第一政委,王弼任第二政委,黃乃一改任政治部主任。
航校遷東安后,進入冬季,結束飛行訓練。這時,又由新四軍選派了100名學員來到航校。隨即又選調了57名學員組成第二期機械班。他們是:同力、田正家、劉俊、嚴寒、洪守英、陳紹猶、方飛、何培民、李敏十、武文腱、劉明、胡溪濤、袁景山、陳建華、黃子野、劉彥鳳、鄭國龍、蘇濱、于澄澤、王中笑、衣成云、李琦、張立生、陸正布、章華、楊振武、駱樹生、劉銀貴、丁堅、于湘汶、于廣昌、方致遠、朱兆極、朱毓秀、胡宗凱、徐佐雄、茹茂、袁鳴岐、陳保羅、魯珉、薛維新、王潤亞、沈世倫、胡啟玉、施昌榮、范德珍、張昆、許敏軒、蔣勤、褸其富、卜刃、王景波、苑魯、童征、鄭剛、鄭岳山、趙赴超。
1947年2月初,“東總”參謀長劉亞樓來東安整頓后方機關,對航校的工作進行了檢查。他根據東北局的指示(航校內部問題頗多,人員來自各方面,互有意見,沒有形成團結的核心)強調指出:要依靠與培養自己的干部,樹立埋頭苦干的作風。他還針對航校存在急于參戰和期待外援等脫離實際的想法,提出了“短小精干,持久延長”的辦校方針,東北局批準了這一方針。
航校在硝煙滾滾的戰爭環境中,在我黨創建東北根據地的初期階段,收集大量的飛機、器材和油料,這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雖然缺乏經驗,思想認識不一致,存在不少問題,但所有參加創建航校的同志們牢記黨中央“一定要把第一所航校辦好”的指示,下定決心,以不屈不撓的氣概,依靠群眾,艱苦奮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經過3個月的努力,硬是把航校組建起來了,開始了教學訓練工作,在中國人民的航空史上,邁出了堅實而可喜的一步。
組建新中國空軍第一支航空兵部隊
在1950年4月召開的空軍參謀長工作會議上,劉亞樓司令員傳達了毛主席關于“創造一支強大的人民空軍,殲滅殘敵,鞏固國防”的指示,并對空軍的使命與任務作了具體闡述。劉亞樓說:“我人民空軍當前的使命,一方面是為了執行殲滅殘敵的作戰任務,具體地說,就是參加打定海、金門、臺灣,殲滅逃避到這些島嶼上的殘敵,解放全部國土,統一祖國。因此,航校教育實施的時間是很緊迫的,不可能按部就班地進行教育準備工作。往往是房子、機場還沒有修好,課本沒有編好,從各方面調來的干部還沒來得及談話、征求意見,就分配下去了,真是打起鑼鼓就開學。目的是為了早畢業,早出戰斗力,迅速組成能夠使用、勝任作戰任務的航空兵部隊。另一方面,是為了執行鞏固國防的長遠建設任務。這與消滅殘敵的當前戰斗任務是緊密相連的。空軍的建設工作,是處于從頭做起的階段,而且是在我們國家工業還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還不高、財政經濟還很困難的情況下,開始建設的。因此,貫徹執行這一繁重的任務,要克服許多困難。我們全體空軍同志,一定要兢兢業業,從頭做起,為空軍的長遠建設打好基礎。”
黨中央、中央軍委為殲滅殘敵,也加緊了戰略部署和掃清外圍的作戰行動。1950年4月17日,第四野戰軍勝利登陸海南島,22日解放了海口市。接著,第三野戰軍又于5月18日攻占了舟山群島。但蔣介石的余部仍固守著上下大陳島、馬祖、金門等沿海島嶼和臺灣島,并從這些基地出發,不斷從海上、空中騷擾破壞我沿海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全國人民、全軍指戰員熱切盼望盡快組建空軍作戰部隊,參加解放上述島嶼的戰斗,使沿海人民,特別是沿海各大城市的人民,早日過上和平安定的日子。在舉國上下的期待中,新中國年輕空軍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隊終于誕生了。
1950年5月,中央軍委正式批準空軍上報的組建計劃,決定以各航校速成班的飛行員、地勤人員和第一期培訓的地勤學員為主要骨干,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混成第四旅。為什么第一支部隊的番號要從第四開始編呢?原來,劉亞樓司令員向中央軍委建議,空軍部隊的前幾個番號,例如第一師第一團等,最好作為榮譽保留給在今后的作戰中戰功卓著的部隊使用。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建議,因而新組建的空軍部隊師或旅,都是從第四、第三編起。
7月1日,以步兵第九十師師部為基礎,在南京組成空軍混成第四旅。該旅下屬第十、第十一殲擊團,第十二轟炸團,第十三強擊團,基本上是兩個航校畢業的速成班飛行員和第一批培訓的地勤人員,合編為一個團。其中第三、第六航校的編成第十殲擊團;第四、第五航校的編成第十一殲擊團;第一、第二航校的編成第十二轟炸團。第七航校為主編成第十三強擊團。
中央軍委任命了混成四旅的旅、團主要干部。聶風智兼任旅長,李世安任政委,周長勝和劉善本任副旅長;夏伯勛任第十殲擊團團長,王學武任該團政委;方子翼校長兼任第十一殲擊團團長,張百春任該團政委;劉忠惠任第十二轟炸團團長,丁志敏任該團政委;譚友福任第十三強擊團團長,葛振岳任該團政委。鑒于航校部分領導骨干已調到混四旅,中央軍委同時任命了接班的航校領導干部。其中吳愷任第一航校校長,王文任第二航校政委,黃玉昆任第三航校政委,張少虹任第六航校政委。中央軍委和空軍要求,在5月份內完成組建部隊和空、地勤人員的交接工作。
呂黎平奉劉亞樓司令員的指令,當即去濟南第五航校,向即將兼任第十一殲擊團團長的方子翼校長介紹第五航校速成班飛行員和地勤人員的軍政素質及德才表現情況,共同選定合編后團機關和飛行大隊、機務大隊的各級干部,并商定人員移交的具體日期和方法。第五航校速成班畢業飛行員共15名,他們在拉—9戰斗機上平均每人飛行約30多小時,已完成了特技、編隊、航行、空中照相、地靶射擊等主要科目。首批畢業的地勤學員約100名,他們已能單獨擔負拉—9戰斗機的維護任務。
6所航校的速成班畢業空勤人員共137名,其中飛行員78名,領航員20名,通訊射擊員39名。首批畢業的各類地勤人員共527名。這批畢業的空、地勤人員最突出的特點是政治質量高,絕大多數從部隊選拔,經過戰場上生死搏斗的嚴峻考驗。空勤中,從部隊選調來的占91.5%,青年學生占8.5%。空勤中黨團員占95.8%,地勤學員中黨團員占70.4%。再就是技術基礎在全空軍是最靠前的。他們先在東北老航校進行了日式飛機訓練,已經畢業,然后再被分到6所航校進行改裝突擊訓練,雖然都是速成的,但他們實際上已經達到蘇聯航校畢業的技術水平。為適應今后培訓飛行員的需要,中央軍委和空軍同意各航校在這137名空勤中各選調兩三名留校任教員或其他領導工作。第四航校當時留下了于飛、李維義、慕宗惠3名同志任學校的大、中隊干部。5月14日,第五航校速成班舉行了畢業典禮。接著,就乘火車到南京大校場機場報到,第十殲擊團則在徐州機場組成,并立即按新建制進行緊張的戰前訓練。8月份又轉到上海江灣機場,改裝米格—15噴氣殲擊機。可以說,當時的混成四旅,集中了空軍早期航空骨干中的大部分精華。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該旅的指戰員在抗美援朝中都成為重要骨干,其中大多數同志后來成長為空軍的高級領導干部,有的還擔任了空軍主要領導。
(作者系原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