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起 欒綦
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甘肅天水、陜西關中平原等22個縣(市、區),至渭南市潼關匯入黃河。
渭河流域堪稱東方文明的啟蒙地,從神話故事的伏羲、女媧到中華農耕文明之始祖后稷教民稼穡,從大地灣文化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他們的故事都產生在渭河流域。就是這么一個有著古老歷史的河流,如今在它的上游甘肅段卻被破壞的滿目瘡夷,更淪落為非法采砂者的排污天堂。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記者自陜西寶雞駕車沿渭河而上至渭河源頭渭源縣,在甘肅境內三百多公里的渭河河道及河岸,坐落著100家左右的砂石料場,而超過三分之二的采砂者都將加工河砂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直接排入渭河。在渭源縣縣城下游1公里處記者看到,渭河水清澈見底,隨著沿線商砼站,砂石料場的出現,河水逐漸變得渾濁,當渭河流經天水武山縣境內,水質已于黃河無異,出甘肅到陜西寶雞市城區,水質又變得清澈。
而在渭河沿線區縣中,砂石料場最為集中的為天水市武山縣,武山縣境內48公里渭河以及渭河支流漳河的河道沿岸,有30多個沙石料廠,這些砂石料場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幾乎都是全部直接排向渭河,造成武山縣境內河流水質渾濁堪比黃河有過之而無不及。知情者告訴記者,武山縣境內的30多個砂石料廠非法占用耕地面積約1000畝左右,部分已被嚴重破壞,現存放砂石料更是有數百萬立方之多,而存放的成品料及毛料大多數都未按環保要求進行覆蓋。
河道清淤成為盜采者的“護身符”
武山縣境內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砂石料廠,武山縣水務局戴副局長向記者解釋稱,由于去年遭受了洪災,災后水務局依照縣河長辦公室指示精神,讓渭河沿線各鄉鎮自行組織清淤工作,而此次清淤中并未有統一設計要求,目前各鄉鎮上報的參與清淤的企業、個人共13家,這些企業、個人都是政府欠人家錢,從河道清出來的砂石(毛料)是按每立方十塊左右的價格賣給他們的,另外,武山縣境內還有五家辦理了河道采砂許可證的企業,除這18家與水務局有關企業以外,其他都是開采旱砂的,歸國土部門管轄。
盜采猖獗 監管部門態度曖昧
針對武山縣境內發生30多家砂石料企業非法占地約1000余畝左右,不少耕地被采砂企業開采破壞,武山縣自然資源局付喜成副局長稱:“雖然這些企業占用耕地從事加工堆放砂石料,但是沒辦法執法,這些砂石料需要有堆放的地方,我們現在讓他清理拉走,他們還會到其他地方去占用土地的,所以只能讓他們慢慢自行銷售結束才可以,對于何時才能還耕,他們也沒有明確時間表,對于非法破壞耕地在地下開采砂石料的企業,這些企業都是支持地方重點工程310國道建設的,當然他們也并未給這些企業辦理采礦許可證,在長達數年的開采過程中,也沒有執法處罰。”當記者提出《礦產資源法》中明確規定,從事采礦的企業必須遵循合法取得資源,持采礦證方能開采的法律準則,作為管理者,未能嚴格按照《礦產資源法》規定執法,造成今天盜采猖獗,非法占用耕地嚴重的現象,是貴局對政策法律理解有偏差還是有地方領導授意,付喜成副局長并未正面回復。
環境督察來了一刀切 ? 走后死灰復燃
據武山縣環境保護局王東明局長介紹,今年中央環境督察組來的前夕,縣上由自然資源、水務、環保等部門組成了聯合執法隊對縣境內從事砂石料開采加工企業進行全面清除整頓,共關停并拆除設備的砂石料場有27家,而環境督察組走后的這兩個月,這些砂石料廠又死灰復燃了,他們現在知道了,會嚴格執法的。
被盜釆的水資源
甘肅中部、東部的定西、天水等地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干旱少雨,水資源極度匱乏成為限制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為了解決該地區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甘肅省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了引洮河水到中部地區的設想,就在這么一個極度缺水的地帶,國家耗巨資為當地解決缺水問題的大背景下,武山縣境內的30多家砂石料廠多年來從事生產所用水資源都是無償使用,而且消耗量巨大,據武山縣水務局代副局長介紹,他們只給五家企業辦理了《取水許可證》,辦理取水許可的企業用水每立方繳納水費0.25元,是按工業用水交費的,而當地的居民用水每立方則為2.8元。近幾年來武山縣境內從事開采加工石料的企業有30多家,他們的取水排污從未受阻,如此海量的水資源被盜取卻無人過問,隨意排污更是司空見慣,是盜采國有資源謀利的老板靠山硬?還是官商勾結利益使然,導致武山縣相關監管部門對此現象熟視無睹聽之任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武山縣緣何竟被某些部門置若罔聞?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