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葉 郭曉蓓
摘要:學習社會心理學相關知識,掌握科學調控情緒的方式、方法,對于開展專業的社會工作尤為必要。情緒作為一種內在因素,對于個體行為的影響十分重要。尤其對于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來說,如果能夠從情緒管理入手,由內而外的幫助案主使其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對于實現“助人自助”的服務主旨極為有利。
關鍵詞:情緒 ? 行為 ? 社會工作者 ?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上的行為指的是個體受到外界和內部刺激所做出的反應,是個體對一件事最直接的外在表現。由于研究角度各異,很多心理學家對行為的看法也不盡相同。
像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由于我們的心理活動即意識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太過繁冗,因此應該著重去研究個體的行為。誠然,以這種觀點去認識人的心理自然不夠全面,因此一代又一代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也在對此不斷進行完善。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就指出人的行為不僅受被動的情境刺激影響,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為主體的自覺性,從而進一步提出了交互決定論。這些研究的進展說明行為會被很多因素影響,如個體的動機、需要、情緒、觀念、文化、經濟以及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等。而在這些因素中,有的是通過改變外部條件來調節行為,有些則是通過改變內在狀態來調節行為。
情緒作為一種內在因素,對于個體行為的影響十分重要。尤其對于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來說,如果能夠從情緒管理入手,由內而外的幫助案主使其行為符合社會規范,對于實現“助人自助”的服務主旨極為有利。
一、認識情緒
社會心理學上對情緒是這樣定義的: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是心理現象的一種心理過程。情緒可以被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基本情緒,另一種是復合情緒。基本情緒對人們而言是與生俱來的,像是喜、怒、哀、樂等單一的情緒就是常見的基本情緒;復合情緒則是人們在后天的社會活動中逐漸習得的,其多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形成的,例如愛恨交織、哭笑不得等就屬于此類。
情緒也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而對這些因素進行梳理,有助于社會工作者更深刻的了解情緒,從而學會對其進行科學調控。
(一)認知因素
在面對某一件事情時,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反應往往與自身對這件事的認知程度有關。而個體間彼此的認識如果各異,那么即使對同一件事,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可以說,認識是情緒產生變化的重要因素,通常所謂的“想通了”就能改變情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二)環境因素
其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像是自然美景往往使人心曠神怡,而文明禮貌的社會環境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所做的情緒喚醒實驗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如果將被試放入不同的環境,雖不能完全改變其情緒,但或多或少會使其受到影響。
(三)生理因素
從人的自然屬性看,情緒也和生理需要相互聯系;比如當人們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時,就會產生開心、喜悅等積極性的情緒;反之則會產生難過、煩躁等一些充滿負能量的情緒。同時,生理喚醒不但是情緒的誘因,也是情緒外顯時的主要表現之一。
(四)社會文化
情緒還會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研究者發現,由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對行為規范的定義不同,這些差異會連帶著影響個體在情緒體驗方面的反應。以中美文化差異為例,中國人在感到生氣和憤怒時,常常會下意識選擇壓制情緒,偏向于內斂;而美國人則受個人主義影響,習慣于將自己的情緒直接表達出來,相較于中國更加外顯。
二、情緒與行為的關系
在長達100多年的研究歷程中,心理學家們對情緒和行為的關系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蘭格站在生物學的角度提出:“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是內臟活動的結果。”認為情緒變化并不是行為反應的原因,而是行為反應的結果;而這顯然太過于片面的強調情緒和身體的直接聯系,而忽略了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對情緒的產生及變化的影響作用。
認知心理學家阿諾德在其“興奮-評定”說中,強調了情緒的變化與情境之間的關系。在阿諾德看來,當人們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時,首先會對此作出一個思考,去認知這件事情對自身的利害關系,然后以此來作出相應的情緒反應,繼而才會有行為。
與上述理論相比,“兩因素”理論的說理更加完整。該理論認為:情緒會受到環境因素、生理喚醒和認知過程等因素的影響,然后才會有接下來的行為反應。而其中生理喚醒和認知過程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關鍵要素,因為生理喚醒可以去調節個體的生理變化,而認知過程則是改變個體情緒最關鍵的基本要素,這在情緒研究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在對以上各主流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不難發現情緒和行為并不一定存在著先后的順序。在特定的條件下,個體的情緒會先于行為產生;例如一個人在野外碰到猛獸,其首先是從認知上判斷猛獸是一種危險的事物,而后隨即產生生理喚醒,引發恐懼的情緒,進而采取逃跑和呼救的行為。同樣,個體的行為有時也能直觀的反映個體情緒;例如當人們看到痛哭流涕的行為時,難過的情緒就會被激發,而看到開懷大笑的行為時,高興的情緒也油然而生。
這些事例都告訴我們,情緒與行為之間是一個雙向影響的過程。因此針對情緒和行為的關系,我們可以認為,情緒是個體對自身感受的內隱表達,而行為則是個體自身感受的外顯形式;情緒和行為互相影響,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個體對事物的整體感知。
對于專業社會工作者而言,在幫助案主進行情緒和行為的調控時應立足于案主的實際情況,對于認知能力偏低的案主主要采取行為導向的方式方法,而對于認知水平較高的案主,則應通過優化認知的方式來從根本上調節其情緒和行為。
三、情緒的調節和控制
電影《頭腦特工隊》用擬人化的手法將個體的基本情緒以五個不同的小人兒形象加以展現。小主人公萊莉的大腦里住著五個分別掌管不同基本情緒的小人兒,他們會在萊莉接受外界事物刺激時作出相應的情緒表達和反應。例如在萊莉搬家時所產生的難過情緒是由藍色小人兒“憂憂”控制,繼而引發落淚的行為;而在萊莉與父母吵架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憤怒情緒則是由紅色小人兒“怒怒”控制,當憤怒積累到一定程度,萊莉便做出離家出走等過激行為。而所有情緒小人兒的帶頭者是顏色亮麗的“樂樂”,她一直用各種方法努力讓萊莉開心。比如當萊莉因搬家而焦慮時,“樂樂”就會試圖改變她對新環境的認知;而不管遇到什么樣的事情,“樂樂”總是積極面對,這其實就是一種通過改變認知去調節情緒的方法。
當個體在面對一件事情時,所產生的情緒以及情緒之間的轉變,會讓個體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而這個轉變從根本上來說也就是個體的認知發生了改變。這就是著名的情緒調節ABC理論。其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人們在遇到A后所產生的信念即認知,C則是指人們產生的情緒以及與情緒有關的行為后果。通俗的說,ABC理論認為引起情緒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個體對于外部事件的認知,基于這個理論,心理學家建議調節人的情緒和行為應著重從B入手,加以改變和修正。具體而言,社會工作者在幫助案主進行情緒的科學調控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行為調節
行為調節指的是個體通過改變自己的表情或行為來調節自身情緒,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注意轉移。研究發現,當個體某種情緒高漲時,可以有意識的將這些情緒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以此來沖淡高亢的情緒。例如在緊張時可以聽舒緩的音樂,而難過時可以看有趣的笑話來轉移注意力,繼而有效舒緩情緒,從而約束可能偏激的行為。
(二)言語調節
言語調節又稱“自我暗示法”。這種方法通常在緊張的時候會用到,例如個體遭遇失敗時可以用“失敗是成功之母。”對其加以寬慰,以此增加其自信和抗逆力,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恢復奮斗的勁頭。
(三)人際調節
人際調節屬于社會環境因素層面的調節,由于情緒的產生變化與社會環境有關聯,在進行自我調節時,個體可以通過和他人交談、溝通來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如當個體對某件事感到煩躁不安時,可以主動去找親近的人交流,這種看似簡單的方式卻往往能夠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學習社會心理學相關知識,掌握科學調控情緒的方式、方法,對于開展專業的社會工作尤為必要。社會工作者只有明確情緒的重要作用和調節因素,才能幫助案主在面對各種問題時盡可能保持理智的情緒和態度,進而規范控制自己的行為,從根本上實現“自助”。
參考文獻:
[1]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9-214.
[2]曾仕強.情緒管理[M].齊魯音像出版社,2010.
[3]馬劍俠.心理學[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1]程小葉,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社會工作系2018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2]郭曉蓓,碩士研究生學歷,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