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振琦 朱葉茂 汪瑩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以及高校學科的不斷創新,許多全新專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而眾多藝術類專業就是近年來中國高校的熱門新建專業之一。藝術類專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設計類產業發展培養了大量的高等人才,也創造出一大批優秀設計作品以及藝術設計理念,我們稱之為高校藝術資源。然而,藝術資源在初次利用后,大多并未得到妥善處理,或遺棄、或損毀,令人感到惋惜。文章旨在為高校藝術資源尋求一條二次利用的途徑,對現有高校藝術資源的回收利用與投資發展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最大程度上拯救藝術資源危機,為高校師生提供一個藝術交流的平臺,讓不同的藝術思想和理念得到最大的挖掘。
[關鍵詞]藝術資源;回收利用;投資價值
[DOI]10.13939/j.cnki.zgsc.2019.35.048
1 高校藝術資源利用現狀及市場調查分析
1.1 高校藝術資源利用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這個時代已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時代。藝術類院校更是以學生技能發展為基礎,培養創新思維為主體。藝術生必須有優良的藝術技能基礎才能在社會發展立業。在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提到,要求各大藝術類院校以開展探索技能和利用資源創新教育,從而開拓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與創業就業。然而當藝術認知培養起來后仍然需要進一步磨煉技藝,由于藝術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個人先天因素、后天培養、名師伯樂指教等都對藝術教育有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是經濟成本,另一方面是時間成本。眾所周知學習藝術投入巨大,包括學費、材料費在內已是一大筆花銷,而如此昂貴的材料制作出的藝術品卻沒有派上實際的用處。由此看來,藝術教育的成本非常之高,而如此巨額的付出,作品卻沒有被好好利用起來,實屬可惜。
1.2 高校藝術資源市場調查分析
通過一年一度的高考,每年有成千上百萬的藝術類學生進入各大藝術類院校。就這類藝術大學生群體基本生活費方面調查:月生活費開支1000~1500元者占56%,而同級非藝術類學生月生活費500~1000元占53%,可見藝術類學生月生活費明顯高于非藝術類學生。專業學習方面費用調查:藝術類專業學生用在專業學習考試材料等費用在10000元以上占43%,而非藝術類學生用于文化學習費用則相對而言較少,就目前而言藝術生專業學習費用明顯高于普通文化類學生,可見高校藝術生教育成本費用是非常大的。
通過前期的問卷調查數據交叉分析,發現不同身份對不同藝術類型的感興趣程度較相近,但也有部分的區別。例如無論是大學生還是社會的其他人士,均對攝影、繪畫和音樂最感興趣。但是,相對社會其他人士而言,在校大學生對設計、影視和舞臺劇更感興趣一些,這也受到他們目前所處的生活環境和其他因素的影響。進一步的交叉分析中,不同的藝術氛圍對藝術教育的認識也是相對不同的。從調查結果看,公眾對回收利用高校藝術資源的支持度的調查中,有超過73.13%的用戶認為回收利用現有高校藝術資源很有必要,認為沒有必要的僅有4.48%,由此可見,公眾對高校藝術資源回收利用還是非常支持的。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分析了不同人群每年在藝術類消費(藝術品、影視、話劇等)中花銷也是不同的。普遍人群中,消費在800元以下的占多數;而在藝術、經管和文史類專業人群中,消費較均值略高一些,徘徊在100~2000元,說明人們還是很愿意在藝術上消費。據相關數據顯示就全國而言,藝術品交易呈現大幅度上升趨勢,并且在2020年藝術品及工藝品市場規模將出現大幅上升。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量于2008—2011年期間出現爆發式增長,2011年成交額達到最高點975億人民幣。而后在2012年,市場進入低迷期,2016年后中國大陸藝術品拍賣市場規模逐漸增加。可見藝術品交易市場越來越大,市場份額也逐漸增加。
隨著國家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不同的藝術興趣也加大,并且愿意在藝術作品設計上面消費,而高校藝術資源更多,種類齊全,價格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高校藝術資源能夠被人們很好利用并加以投資。
2 高校藝術資源種類豐富、利用廣泛
目前,我國高校藝術專業種類繁多,包括繪畫、室內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藝術、動畫、數字媒體藝術、影視表演等,由此而涌現的大量優秀藝術作品和新穎的藝術思維可謂是數不勝數,將這些寶貴的資源進行歸類整合,以更好地對它們進行回收利用。
書法繪畫、攝影和雕刻類作品數量龐大、公眾接受度最高。通過社會抽樣調查發現,普通群眾對于藝術作品更能接受的是書法繪畫、攝影和雕刻這一類作品,例如油畫、版畫、攝影、書法和雕塑等,人們可將這些優秀的作品放置于家中,用于裝飾或是收藏,因此這一類作品的回收利用難度相對較低,收購價格也相對較低,適合社會大部分收入適中的人群。
數字媒體、動畫影視作品素材豐富、可利用性高。這一些作品通常是數字媒體及影視類專業的畢業作品和期末作業,通常表現為微電影、紀錄片、動畫片和廣告宣傳片等影視作品,無論是從社會生活,還是到抽象主義的影視素材,從中可以發掘大量優質素材,加以包裝、重塑便可成為更優秀的影視作品,讓優質資源重獲新生,獲得更大的效益的同時更大大解決了該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
藝術設計作品思維新穎,可用于業內交流分享。無論是環境設計、室內設計還是服裝設計作品,往往會有非常多新穎的設計理念,通過搭建平臺,在行業內進行交流探討,將這些新穎的思維在設計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同行的建議更能彌補設計的不足之處。
舞臺劇演出作品可塑性強、可接受性越來越高。將影視表演類專業的期末演出和畢業大戲加以包裝,與周圍劇院或學校的小型茶座進行合作,將這些優秀的舞臺劇進行多次演繹,同樣在獲得更大利益的同時促進表演類專業學生的就業。
3 高校藝術資源投資價值分析
3.1 初期投資收益預測(以“眾藝”平臺為例)
初期投資收益預測見表1。
3.2 投資凈現值分析(NPV)
考慮到目前資金成本低以及資本的機會成本和投資風險等因素,采用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來確定企業的融資成本。該模型認為普通股本的機會成本等于無風險證券收益加上公司無法避免的風險乘以市場風險溢價:
r=Rf+β(Rm-Rf)
采用五年期國債收益率作為無風險證券收益率,即Rf=5.32%;本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以互聯網板塊的行業指數漲幅為參考,Rm=10%;參考2015行業貝塔系數表,互聯網行業的貝塔系數值β=1.31。因此,股東要求的收益率為r=11.45%,即折現率i取11.45%。凈現值計算表見表2。
由此計算,當n=5,i=11.45%(行業水平)時,NPV=1080076.65元,遠大于零,說明此投資方案可行。
3.3 投資回收期(PBP)
經計算,投資回收期為3.34,小于行業一般投資回收期,可以看出本項目的投資回收期較短,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詳見表3。
3.4 債償能力分析
公司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都較高,說明短期償債能力強。2020年、2021年處于成長與成熟的過渡時期,因此資產負債率有所上升。隨后資產負債率呈現下降趨勢,說明負債占資產的比重越來越小,長期償債能力越來越強。企業第五年,由于企業積累了較多的貨幣資金,為以后的投資擴張奠定了基礎。詳見表4。
3.5 發展能力分析
可以看出,無論是總資產,還是銷售收入與所有者權益,在五年內都保持增長,說明公司的戰略有效,發展能力較強,能迅速占領市場。其中,所有者權益增長率保持較快的上升趨勢。詳見表5。
3.6 盈虧平衡分析
項目第一年總成本費用為40萬元,其中固定成本30萬元,變動成本10萬元,年銷售稅金及附加為0.8萬元,年銷售收入為80.5萬元。以生產能力利用率表示的盈虧平衡點(BEP)為:
BEP=30/(80.5-10-0.8)=0.6542=43.04%
該項目生產利用率低于70%,則表明項目比較安全,可以承受較大風險。
4 對高校藝術資源未來發展的建議
4.1 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校藝術教育不僅僅只是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還要將感情完全注入藝術建設當中,珍惜現有的師生藝術教育資源,發掘師生的優秀藝術作品進行再次利用。高校對藝術教育授課的安排不再只是讓學生理解教師的理論知識、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而是在此基礎上發掘學生的潛力以及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詮釋,在學生的眾多作品中進行甄別并回收利用。高校以及學生自己對學生的藝術作品的理解不該只是應付教師的工具,更多的是對自己作品的去處有更多的思考:是該成為廢品丟棄還是再次包裝。在高校藝術資源回收利用的大好前景中,自己是否能夠搶占先機,獲得一席之地。
4.2 建立高校藝術資源庫,搭建合作平臺
在信息化的時代里,在未來高校藝術資源前景大好的局勢下,高校應該建立自己的藝術資源庫。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構建資源庫并與相關平臺合作讓學生更早的把學校與社會相結合,以眾藝平臺為例,眾藝是一個高校藝術資源聚集和共享的平臺,主要為高校師生提供藝術交流和原創藝術作品分享、交易的服務,旨在開發潛在的高校師生原創藝術作品市場空間,滿足社會大眾人群對原創藝術品需求。并為愛好藝術者提供交流平臺,讓藝術門檻大大降低,增加高校學生對藝術創作的熱情,實現“高校、藝術、商業、就業”的結合。資源庫和平臺的搭建,可以形成一個開放的資源體系,促進標準化、系統化、工程化的建設;也可以建立一個開放的市場資源體系,所有網絡用戶會為資源庫提供各種素材和資源,平臺也會再回饋給用戶的藝術需求。平臺和資源庫的搭建將持續穩定地推進未來高校藝術資源回收利用的發展。
4.3 解決高校藝術生就業問題
隨著每年開設藝術專業的高校不斷增多,報考藝術生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藝術類人才的就業競爭也愈加激烈。據央視調查數據顯示,僅2004年、2005年藝術類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不足30%;70%的藝術專業畢業生為生存改行,或者大批人馬開始涌向考研隊伍,而到近幾年這種形勢則更加嚴峻。2011年《本科畢業生就業報告》藍皮書指出:2010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失業率最高的專業為美術學15.6%,其次為音樂學15.0%,2010屆藝術設計傳媒類的畢業生半年內的離職率最高為54%。因此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目前藝術生就業問題刻不容緩。以眾藝平臺為例,藝術生可以把自己作品與眾藝還有社會進行對接。把眾藝當作是一個職業平臺,積極發布自己的作品,如果作品被其他用戶喜歡就進行交易來賺取一定的費用,形成平臺與用戶雙贏的良性循環的過程。可見,高校藝術資源未來的發展離不開與平臺的合作,這對平臺來說也是一個機會,因此高校與平臺以及互聯網的聯系應越來越密切,順應高校藝術資源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盼盼.淺談區域優勢下張掖藝術資源的分類與利用[J]. 河西學院學報,2017(3).
[2]薛野.關于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創業教育模式的探討[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3).
[3]劉振東,楊曉輝.新形勢下高校藝術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6,8(2):24-26.
[作者簡介]許振琦(1997—),男,江蘇蘇州人,本科;朱葉茂(1999—),男,湖北黃石人,本科;汪瑩(1998—),女,湖北黃石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