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璨

【關鍵詞】提問策略;單元整體;篩選問題;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9)89-0051-03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這是統編語文教材四上策略單元頁導讀里的一句話,陸九淵的這句話提示了本單元的主要教學內容——提問策略。“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如同導火索,點燃思維火花,為“思”提供了方向。培養“問”的能力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元認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本單元四篇文章從“積極提問—多角度提問—篩選問題—嘗試運用”四個層面進行訓練,建構提問的閱讀策略。本文結合《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的具體教學案例,嘗試在單元整體架構下探索提問策略。
一、思起于問——統整與循序
人們對于事物的思考,總是源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閱讀中的思考也正是疑問的產物。統編語文四上教材將提問作為一種策略,放在單元整體的閱讀教學中,把策略的學習當作顯性的、核心的目標予以落實。閱讀策略的習得并非朝夕之事,需要在日常閱讀過程中不斷運用,才能逐漸掌握并成為一種閱讀習慣。
閱讀策略單元屬于閱讀單元,以閱讀策略為主線進行編排。單元里的課文之間聯系緊密,各項閱讀策略之間相互關聯,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突出了訓練目標的層次性、遞進性和發展性。對于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因此,閱讀策略教學目標的達成是本單元教學的中心。對每篇課文而言,閱讀策略教學目標水平的要求是一篇比一篇高,前一篇課文目標的實現是后一篇課文目標達成的基礎,這要求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從整個單元角度把握,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引導。《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這兩篇課文是閱讀策略的示范、指導,以期達成“積極提問”和“多角度提問”的目標;《呼風喚雨的世紀》是基于前兩課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篩選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是學生通過思考辨析之后思維水平的一次提升,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甄別,選擇問題,提升閱讀效率。
二、順問而引——博學而審問
《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也是本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教材承接上一課《蝙蝠和雷達》繼續以旁批的方式羅列了六個問題,這六個問題回應了《蝙蝠和雷達》一課中提問的三種不同角度,如針對課文內容而提問“為什么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呢”;又如從課文的寫法角度提問“‘發現和‘發明有什么區別”;再如從課文中得到啟示,聯系生活經驗提問“未來科學技術的發展,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順“問”而引,教師要順著學生提問的思維引導,幫助學生回顧之前學習策略時的思維過程,借助旁批,嘗試運用所學習的多角度提問法,將內隱的思維過程呈現出來。這部分的學習難度較大,需要教師加強點撥,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讀懂文本,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提問策略的學習是比較難的,加之學生一、二、三年級使用的是蘇教版教材,與統編語文教材體系不同,因此筆者在課前給學生增加了一節預習指導課,以了解學生現有學習水平,尋找學生經驗與新學知識之間的關聯點。學習策略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密切相關。在多次問與答的互動中,才能將文本知識內化為兒童個體的內在經驗。基于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指導課上布置以下的預習任務:
第一步:輕聲讀課文,借助課后生字表和字典掃清生字詞障礙;(8分鐘)
第二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將課文讀通讀順;(5分鐘)
第三步:默讀課文內容以及課文旁邊和文后的批注,結合前面兩課學習的內容,想一想這位同學的問題給了你哪些啟示;(9分鐘)
第四步:再讀課文,提出你的問題寫在老師發的問題記錄單中。(8分鐘)
三、問中啟思——慎思中明辨
通過前兩課的學習以及課前預習,學生已經可以結合批注讀文使用“提問策略”,從多角度提出問題,落實了提問策略中“學—問”的過程,但是問題的分類和篩選能力則有所欠缺,無法結合當下的學習任務和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問題。所以,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在于綜合運用閱讀中的提問策略,基于學生實際問的問題啟發思考,學會分類整理問題,在“慎思”中“明辨”問題的類別,篩選出對當下學習最有幫助的問題并嘗試解決。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后練習幫助學生區分三類問題,如以下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篩選問題的策略,通過小組合作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篩選問題有什么方法呢?我們來看看課本中的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在課文的哪一自然段出現的?為什么說它是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呢?
生:整篇文章都是在介紹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就是圍繞這個中心來提的。
生:我發現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可能只讀第二自然段還不夠,我們還要讀其他自然段,來理解思考才行。
生:我也發現這個問題牽涉文章的很多內容,有點像我們第五課中《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里學的“針對整篇文章來提問”。
師:是的,通過思考、閱讀,解決這樣的問題有助于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類問題就是我們課堂上需要重點研究的。
…………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閱讀時要篩選出對理解課文內容最有幫助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其他的問題,可以通過課后閱讀、查找資料等方法來解決。這樣,推進策略學習,實現“學—問—辯—思”的過程。
四、切問深思——篤行以長智
1.合作交流,分類篩選。
通過學習課后范例,討論交流,研讀文本,學生對“三類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就可以建立小組,合作交流,整理問題清單,篩選出對課文理解有幫助的問題。教師可以提供問題清單(如表1),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和篩選。
問題清單有助于學生收集與整理信息,是學生學習提問策略的支架。運用清單分類問題,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思維變得清晰。因此,教學不能只關注清單的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利用清單分類的思維過程。分類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辨析、思考、批判是一場思維的博弈,用實踐運用的方式成就學生內在思維能力的提升。在小組交流討論分類之后開展交流展示,小組發言人上臺匯報組內分類的成果,說出分類的理由。通過全班的交流、對話,師生總結對理解課文內容最有幫助的問題特點,掌握提問策略。
2.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提問策略的學習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以課文中的題目為例,針對篩選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學習策略與文本理解緊密相連,學習策略服務于文本理解,進而理解文本的體式和文本內涵之間的關聯,實現審美欣賞。有價值的“問”才能有深度地“思”,這是一個“學—問—辯—思—行”的過程,是一個從文本學習延伸出去又回歸文本的過程,為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和生命成長提供持續動力。
3.承前啟后,遷移養成。
問題有助于新思想的誕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推動著學生的學習。統編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學生閱讀策略的階段性發展,循序漸進地進行閱讀策略的訓練。如統編語文教材四上第六單元《一只窩囊的大老虎》,課后練習題“默讀課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和同學交流”;四下第二單元,“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三篇精讀課文課后習題中的“提出問題”,這些就是對“提問策略”的遷移與運用。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余文森教授曾在《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提到,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能力”有三個特點:“剩下來的東西”“帶得走的東西”“可再生的東西”。策略的學習正是這些帶得走、可再生,并且伴隨一個人一生的精神財富。學習策略是提升思維品質的過程,是增長智慧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鼓勵他們透過具體知識學習的過程去體悟、發現其中所蘊含的認識方法、思維方式。通過閱讀實踐,超越文本本身,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精神、實踐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作者單位:南京市江寧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