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寒,楊莉莉
(1. 中南民族大學 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學 民族藥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4)
藥物分析是我國藥學專業的一門主干專業課程,是分析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藥物分析是研究藥物的質量規律、發展藥物質量控制的科學,貫穿于靶點與藥物發現、臨床前藥物開發研究、臨床藥物開發研究、藥物注冊審評批準上市與再評價等過程。
科研思維是從事科研活動需要具備的思維過程,具有客觀性、邏輯性與系統性。教師應做到將科研思維融入藥物分析課堂教學,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構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體系,悉心引導學生開展科研活動,讓他們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拓展知識面,獲得良好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創新型藥學人才的培養,更好地服務于藥物的研究與開發。
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包括理論課和實驗課。理論教學部分在于使學生掌握藥物分析的基本理論以及了解藥物分析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1,2];實驗教學部分使學生掌握藥物分析的各種實驗技能,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掌握藥品質量控制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3]。
目前藥物分析課程的教學課時量普遍偏低,且國內理工科院校藥物分析課程課時量更是明顯普遍低于藥學類院校。此外,本科階段的學習任務較為繁重,大部分學生在課余時間很少查閱其他相關的專業文獻資料,使得學生對藥物分析課程缺乏全局的了解,知識結構較單一。同時,隨著各大高校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教學方法、教學理念以及相關教材內容未能及時改善。另外,受傳統教育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本科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機會較少。因此,將科研思維融入藥物分析課堂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藥物分析是藥學專業本科生的一門主干課程。其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強烈的藥品全面質量控制觀念。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制藥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藥品標準的國際化要求我國現行的國家藥品標準不斷提高,國內外知識產權的保護正日益制約著專利品種的仿制,創新制藥迫在眉睫。藥物分析課程教材內容往往落后于科學研究的最新發展,學生未能及時掌握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教師應做到將科研實踐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不斷更新和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及成果及時引入課堂作為課本內容的拓展與升華。
通過將教師在科研活動中的方法、經驗、體會和結論引入課堂,在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的同時,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科研潛能[4,5]。
同時,教師可通過適當引入科研案例,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增加教學與科研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藥物分析課程培養本科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藥物的分析、檢測與質量監控的能力,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藥物分析實驗教學是藥物分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實驗教學課時有限,且傳統實驗內容設置較單一,未考慮到學生個體差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將科研工作較為成熟或有探索性的課題進行設計后引入實驗教學中,確保實驗教學更具有代表性、先進性和方向性,也是避免實驗教學內容滯后的有效手段。
同時,可將教師實驗室進行開放,積極吸納本科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面向學生開設一些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以及科研思維的“設計性實驗”,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內容包括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選定感興趣的實驗課題,完成查閱文獻、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最終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在整個過程中,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究式教學,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目前各大高校考核學生藥物分析理論課程學習水平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期末考試成績結合平時的作業及考勤情況,這種考核方式較單一。因此,教師應建立更為全面的成績考核體系。考核方式除期末考試成績外,還應結合考查學生平時對本專業最新研究動態的了解程度、查閱文獻的能力和撰寫論文的規范程度等。通過考試方式的改革,既能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實驗成績的考核多以實驗報告為評分依據,標準單一,人為因素較大,很難反映學生真實學習水平,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建立科學有效的實驗考核制度,本研究在藥物分析實驗教學中通過引入雙線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圖1),監控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并將教學過程與評價體系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如圖1所示,雙線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包括基礎性實驗評價體系與探究性實驗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包括課前評價、課中評價和課后評價。

圖1 雙線形成性評價體系
基礎性實驗評價體系包括:課前評價,即針對教學視頻及課件的學習。教師課前通過校園網絡平臺發布實驗教學相關短視頻及課件,學生在課前自主完成教學內容的預習并撰寫實驗預習報告,老師查看學生的學習記錄及預習報告后給出相應的評價。課中評價主要包括學生的具體實驗操作及實驗結果。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實驗操作規范性及熟練程度進行評價,實驗結束后,每位學生向老師匯報本次實驗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本次實驗的結果,老師針對學生的匯報情況給出評價。課后評價主要通過實驗報告、課堂教學完成后,學生在一周內完成實驗報告的撰寫并上交,教師通過實驗報告的規范性、實驗結果等因素來進行評價。
探究性實驗評價體系與基礎性實驗評價體系的不同之處在于課前評價,即針對教師發布的課題擬定實驗方案。實驗方案是在自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與教師不斷進行交流的基礎上制定的,教師查看學生的實驗方案后結合學生實驗方案的合理性、創新性等給出相應的評價。
雙線的形成性評價體系降低實驗報告在考評體系中的比例,更加科學全滿地考核學生實驗課程學習的效果。同時,極大地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與科研,是現代大學的兩大基本職能。教學是科研的基礎,科研能提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國本科生學習較被動,制約了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科研思維的培養在大學教學中的基礎性作用,調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