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
(赫章縣古達鄉中心小學,貴州 畢節 553209)
語文是一門傳承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學科,而道德主要體現在言行舉止,所以小學語文與道德教育的相互結合是最佳的選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育體制中提出的要求以“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目的,要提高對德育教育的重視程度,在課堂上除了傳授基礎知識以外,所還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德育培養。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一直是我們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在教學中加強“立德樹人”理念的落實,推動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
在語文教學中,詳細講解課文內容,并在講解過程中結合課文主旨滲透德育教育,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人公的品質,并調動學生積極改正自身不足之處,使學生不斷完善自我,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學習《司馬光》時,教師講解文中司馬光舍己救人,并且文中詳細描寫了主人公非常機智勇敢,快速救出掉入缸中的小伙伴,體現出司馬光樂于助人、非常勇敢的品質,學生在聽講過程中接受德育教育,并且意識到應向司馬光學習,進而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并在學習和生活中主動提供幫助,逐漸改變學生自私、自我的性格,進而形成樂于助人的品格。同時,學生更加勇敢和堅強,說明教學中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同時也提升素質教育效果。
為了實現“立德樹人”教學目標,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預留充足的時間講述勵志故事。小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從而認真聽講,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到巴金沒有機會上大學,靠自己不斷努力拼搏進取,并且,朝著目標奮斗,最終寫出很多著名的作品。同時,還可以講述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長征隊伍克服千難萬險,歷經磨難最終達到終點,體現出紅軍戰士們英勇、不怕吃苦、不畏懼困難的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并告訴學生應將革命烈士、勵志人物作為自己終身學習的榜樣,調動學生主動樹立起榜樣,向榜樣學習和致敬,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此外,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堅信自己的付出總會有所收獲。可見,教學中通過講述一些勵志小故事,不僅實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同時也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學生,有利于推動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新課標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從而結合愛國詩篇滲透愛國情懷,能夠促使學生熱愛祖國。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講解《過零丁洋》、《春望》、《示兒》等有關于愛國的詩詞歌賦,學生在聽講過程中愛國情懷油然而生,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詩詞字句的含義,且在完全理解的基礎上,扎實掌握詩人抒發的情感。此外,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立德樹人”教育,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學習詩人高尚的品格,使其在學習中更加熱愛祖國,且立志為國家做出貢獻,進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可見,根據愛國詩詞滲透素質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性和道德素養。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講解不同的愛國詩篇,以此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觀念,以此同時,取得較好的素質教育效果。
教學中教師在講解知識時應多與學生互動和交流,溝通中及時發現學生對于事物的看法不正確,而且非常偏激,如果不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那么學生很容易樹立不正確的三觀,對于學生日后發展和成長十分不利,并且,不符合“立德樹人”教育要求,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耐心地教導學生,并在教育過程中通過講解一些真實的實例告訴學生應注重自我素質和道德素養的提高,不重視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一旦養成不好的習慣,很難改正,必然會影響人際交往和日后發展,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接受教育,主動約束和管理自我。此外,教育學生正確看到事物,任何事情都應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分析過程中如果與他人想法不一致,應相互交流和探討,若出言不遜,或者隨意打斷別人發言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從而使學生在教師的教育下樹立正確的三觀,且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寫作是一門能夠極致地發揮學生想象力的技能,而寫作的內容是學生想象的關鍵,將寫作技巧與內容結合起來,就是將小學語文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道德融入到寫作中去極為關鍵。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寫一篇記錄花鳥的成長過程的記錄,每天可以寫下為自己種的花或養的鳥所做的事,并記錄下其成長過程,老師則要每天嚴謹閱讀學生所記之事,做上批改注釋,不對之處讓學生加以改正。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又可以加強學生寫作表達能力,還能傳承愛護生命愛護環境的中華傳統美德,真是一舉三得。其實寫作也是豐富學生人生閱歷的一種方式,而在寫作中自然的滲透著道德教育,又是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的重要途徑
總之,語文這門綜合性學科在發展道德教育的問題上有著諸多的優勢,教師們應該利用好這些優勢,在教學中多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學生去了解道德,認識道德,學會遵守道德。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品格,激發學生愛國情懷,形成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