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力
(身份證號碼:4103811990****1032)
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高級發展階段,是城市信息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度融合,國內外學者與機構從不同視角對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了各自的理解與認識。從技術上講,智慧城市要實現透徹感知、互聯互通和深度智能,涵蓋數字城市、物聯網、云計算、ICT、Web2.0等技術領域;從城市治理模式上講,智慧城市是看待城市的新理念、新視角和新思維,是創新與變革的城市治理觀念。許多學者分別從智慧城市本質、城市生態與環境、城市規劃、城市科學管理等角度對城市智慧化治理進行重要探索。
2010年之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處于萌芽階段,在此期間浙江省寧波市首先在政府的全面推動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其后其他地方城市紛紛效仿,在“十二五”期間,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武漢、株洲和佛山等地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規劃建設的重點,智慧城市的建設開始在全國范圍內迅速開展。2016年,我國確定推動八大產業技術創新,其中便包括智慧城市建設?!笆濉逼陂g,我國政府又新增100個“新型智慧城市”的相關試點。截止2017年底,全國全部副省級以上城市、89%地級城市、47%縣級城市都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到2018年初,全國已經有將近700個城市確定進行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試點。《2016—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的數據表明,智慧城市建設在我國已全面展開,部分相對發達的省市已進入初級建設階段,其他城市也開始進入設計與規劃階段。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分為3批,其建設模式可分為: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驅動型、智慧產業建設驅動型和智慧城市應用建設驅動型。在智慧城市項目建設中,智慧服務和智慧管理類項目數量最多,智慧基礎設施與智慧保障體系類項目較少,智慧產業類項目最少。
現在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處于推進期,全國大概有700個城市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大多數城市沒有根據自己的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現有設施和資源等進行詳細分析,準確定位智慧城市的建設目標;而是沿襲傳統建設思路,造成當前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建設大同小異,不能突出城市特色,沒有凸顯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也沒有形成城市之間優勢互補,限制了城市特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首先,目標可行性風險。在中小型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方面,需要擬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此方案中會包含政府公共服務建設的內容、居民生活環境內容以及城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內容。這樣在方案中目標會比較龐大,體系也相對復雜,智慧城市的規劃者在一定時間內很難用現有的條件去解決智慧城市發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因為技術本身也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并且政府和企業以及市民等對智慧城市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智慧城市的目標定位比較困難,實踐上更是難于預想。
其次,社會環境問題。智慧型城市建設的基礎保障來自于更加寬松的市場環境以及相對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必要的制度等等,這是支撐城市進程的主要因素,智慧城市包含了生態文明、先進文化以及科技的支撐,但是這些資源要在同一時間獲得非常困難,更會引起非此即彼的沖突。智慧城市工程項目的開展,需要建立起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社會規范,這樣才能調節好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如果沒有相匹配的技術,那么,在信息的落實、法律的完善以及風險的主體承擔方面將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最后,經濟問題。智慧型城市建設在經濟方面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風險。在智慧型方案中,主要產業應該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產業結構,但是信息產業在中小城市發展相對緩慢并且在短期內很難完成,并且信息產業如果發展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其他產業資源的利用,使其他產業受到影響,從而對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作用。
國家層面還沒有出臺有關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從而造成各個行業各自為政,無法統一協調和約束建設行為,資源不能整合共享,信息不能互通。智慧城市建設覆蓋的領域廣,涉及的專業技術多,目前技術標準和評估標準不統一,從而不能有效約束和指導智慧城市建設,造成不同行業和不同系統之間接口方式、數據格式、通信方式等不同,從而使信息不能有效互連互通。
智慧城市建設既關系當前城市規劃建設,也會對以后城市規劃建設產生影響;既關系到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城市群的發展,也會對國家總體戰略產生影響。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設時,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從國家到地方,對各個行業、各個部門、各個領域間的發展要統籌協調,切實加強智慧城市建設的宏觀規劃和引導。
智慧城市建設標準體系可以使在建的和將要建設的智慧城市的各系統,以及其子系統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更加合理和高效。智慧城市建設評價體系可以使政府以及其他城市建設相關方了解城市建設進程及效果。技術方面,國家應該確定專門的機構制定技術標準。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基本處于世界的前列,世界范圍內可供借鑒的案例不多。近幾年雖然有關智慧城市方面發表的論文比較多,但質量不高,真正能夠幫助解決實際建設中出現的問題的就更少。智慧城市建設是個動態的系統工程,急需學者系統的、更加深入的、有針對性的、實時的對智慧城市進行研究,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解決方案和理論成果,指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