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山西魯能河曲電煤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上榆泉煤礦, 山西 忻州 036504)
隨著我國煤炭開采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高產高效礦井對巷道的掘進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國煤礦巖巷掘進中的地質條件、成本和效益等因素決定了其主要掘進方法。因此,掘進中的各項工藝效率,采用科學的工藝、設計合理的支護方案是實現煤礦高效掘進的重要保障。煤礦集團公司在開采特厚煤層,如某煤礦主采10#煤層,平均厚度為11.7 m,不僅煤層厚度大,而且煤層結構復雜。如10#煤層有火成巖侵入,侵入煤層處發生變質甚至硅化,使煤層在垂直向上由原來單一的正常煤層形成了包含煌斑巖、硅化煤、混煤和正常煤等多種成份的復雜結構。混煤結構疏松并且性脆易碎,成碎塊狀甚至粉末狀,極易冒落。鑒于特厚煤層綜放工作面巷道條件,采用傳統的錨桿支護形式難以控制特厚頂煤巷道圍巖大變形,必須研究新的支護方法與技術,以解決這一支護難題。
采用兩種方法對煤層強度進行了測量:一是現場取樣,在實驗室進行煤樣的壓縮試驗;二是采用鉆孔觸探法,在進行巷道鉆孔中測試煤層單軸抗壓強度。
(1)實驗室試驗。在煤礦1002回風順槽頂板對10#煤層現場取樣,加工成標準試件,進行單軸和不同圍壓下的三軸加載試驗。試驗采用MTS815 GT巖石力學試驗系統。加載達到峰值以前采用軸向載荷控制方法,加載速率30 kN/min;接近峰值時采用橫向變形控制方法。
首先進行圍壓為0時的單軸壓縮試驗,得出煤樣的單軸抗壓強度為15.0 MPa-24.6 MPa,平均為19.8MPa。然后進行圍壓下的煤樣壓縮試驗,圍壓分別為3.2 MPa、16 MPa和22.4 MPa,圍壓加載速率為3 MPa/min。試驗結果如圖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圍壓增加,煤樣抗壓強度不斷增加。圍壓為3.2 MPa時,煤樣抗壓強度增加到38.3 MPa,接近單軸抗壓強度的2倍;圍壓增大至16 MPa時,煤樣抗壓強度超過60 MPa,圍壓增大至22.4 MPa時,煤樣抗壓強度超過100 MPa,達到單軸抗壓強度的5倍以上。在低圍壓下,煤樣整體表現為脆性破壞特征;隨著圍壓增加,脆性破壞特征減弱,塑性變形顯著增加,對比煤樣在不同圍壓下的壓縮試驗結果可知,煤體在單軸壓縮時抗壓強度最小,當處于三向受力狀態時,較小的圍壓也能顯著提高煤體抗壓強度。因此,對于特厚頂煤巷道,開挖后及時給圍巖表面提供一定的約束力,可顯著改善圍巖受力狀態,提高圍巖的穩定性。
(2)井下試驗。采用鉆孔觸探法在井下巷道鉆孔中進行了煤層強度原位測試[1]。在頂板中部垂直向上、巷幫中部水平方向各布置1個深度10 m的鉆孔,采用WQCZ-56型圍巖強度測試裝置測量頂板及幫部煤層抗壓強度。煤礦輔運大巷測試結果為:頂板鉆孔煤層抗壓強度平均值為10.1 MPa,巷幫煤層抗壓強度平均值為12.7 MPa;1002回風順槽測試結果為:頂板鉆孔煤層抗壓強度平均值為12.4 MPa,巷幫鉆孔煤層抗壓強度均值為13.4 MPa。將實驗室試驗結果與井下原位測試結果對比分析可知,井下原位測試數據明顯低于實驗室數據。主要原因是實驗室煤樣測出的是完整煤塊的強度,而井下原位測量得出的結果更接近煤體的強度。
該礦區特厚煤層結構比較復雜,以煤礦10#煤層為例,受火成巖侵入影響,3-5#煤層在垂直方向上結構非常復雜,強度變化大。硅化煤強度較大,而混煤結構疏松、強度極低,。在塔山煤礦的膠帶大巷、輔運大巷、回風大巷及首采工作面順槽中,采用KDVJ-400型礦用電子鉆孔窺視儀進行了圍巖結構觀察。巷道頂煤結構觀察結果如圖。

觀察結果很直觀地反映了巷道頂板的結構分布狀況。頂煤中發育著各種層理與橫向裂隙、縱向、斜交節理與裂隙,淺部的煤體比較破碎,一些位置發生了明顯的離層。這些結構對巷道頂板的完整性與穩定性產生顯著影響。
由于煤層強度低,結構比較破碎,在煤層中進行地應力測量非常困難。為了解特厚煤層周圍原巖應力狀態,在該煤礦煤層頂板巖石中進行了地應力測量。采用小孔徑水壓致裂地應力測量裝置[2],在煤礦輔運大巷、1002順槽進行了測點的地應力測量結果表明:
(1)3個測點最大水平主應力均大于垂直應力,地應力場以水平應力為主,構造應力占優勢。
(2)最大水平主應力與垂直應力的比值為1.02-1.09,兩者相差不大。最大、最小水平主應力的比值為1.49-1.86,兩者相差較大,說明水平應力具有明顯的方向性。
(3)3 個測點的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均為NNE向,測量結果比較一致,說明測量區域受NNE向的構造應力作用。
(4)3 個測點最大水平主應力的平均值為12.3MPa,該值大于井下原位測試煤層單軸抗壓強度平均值12.2 MPa,但兩者很接近,說明原巖應力已經超過煤層強度。
如錨桿、錨索支護是厚及特厚煤層綜放開采工作面回采巷道有效的支護方式,但能否采用該種支護方式的關鍵是巷道頂煤的可錨性,即錨桿、錨索在煤層中的錨固力必須滿足設計要求。為此,在井下進行了錨桿、錨索拉拔試驗。煤礦10#煤層錨桿、錨索拉拔試驗結果表明:在較硬、較完整的頂煤部位,錨桿采用一支K2335型、一支Z2360 型樹脂錨固劑錨固后,錨固力能夠達到150 kN以上;錨索采用一支K2335型、兩支Z2360型樹脂錨固劑錨固后,錨固力可達250 kN。但是,在火成巖侵入影響的破碎煤體中錨桿、錨索錨固力較低,錨索錨固力小于100 kN,不符合錨桿、錨索錨固力設計要求。在煤礦厚頂煤中也進行了錨索錨固力試驗,錨索在煤層中錨固力能達到250 kN。由此可以得出:在較硬、較完整的頂煤部位,錨桿、錨索錨固力可滿足設計要求,而在松軟破碎的煤層部位,錨桿、錨索的可錨性差,錨固力低。因此,在特厚頂煤巷道中采用錨桿、錨索支護時,必須選擇合理的錨固位置,通過全長或加長錨固保證錨桿、錨索的錨固性能。
(1)煤頂巷道變形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煤體結構面離層、滑動、裂隙張開及新裂紋產生等擴容變形;二是煤體彈性變形、峰值強度之前的塑性變形、錨固區整體變形。合理的煤頂巷道支護應大幅度提高支護系統的初期支護剛度與強度,有效控制煤體擴容變形,保持頂煤的完整性。同時支護系統應具有足夠的延伸率,允許第二種變形發生,使高應力得以釋放。
(2)錨桿與錨索預應力對支護效果起決定性作用,根據煤頂巷道條件,將錨桿、錨索錨固到合理的位置,并施加合理的預應力,且使預應力有效擴散到圍巖中是支護設計的關鍵。
(3)錨索在煤頂巷道中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其一是將錨桿支護在頂煤中形成的承載結構與深部煤體相連,提高承載結構的穩定性,條件是錨索必須錨固到較硬、較完整的煤層中;其二是錨索施加較大預應力,與錨桿形成的壓應力區組合成骨架網狀結構,主動支護圍巖。
(4)對于特厚煤頂巷道,應采用高預應力、高強度錨桿與錨索支護,實現巷道服務期間一次支護,盡量避免二次支護和巷道維修。
根據特厚頂煤巷道特點及上述的支護原理,確定特厚頂煤巷道的支護方式為:高預應力、高強度樹脂加長錨固錨桿與錨索聯合支護,在圍巖破碎地段,可進行注漿加固。錨桿與錨索支護參數的設計采用動態信息設計法。該設計方法有兩大特點:其一,設計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個動態過程;其二,設計充分利用每個過程中提供的信息,實時進行信息收集、信息分析與信息反饋。該設計方法包括五部分:巷道圍巖地質力學評估、初始設計、井下監測、信息反饋與修正設計。初始設計一般采用數值模擬結合已有的經驗提出。初始設計實施于井下后進行詳細的圍巖位移和錨桿、錨索受力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判斷初始設計的合理性,必要時修正初始設計。正常施工后應進行日常監測,保證巷道安全。
(1)礦區特厚煤層綜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頂煤厚度大,火成巖侵入后煤體破碎、強度變化劇烈;為滿足大型設備運輸和通風需求,巷道斷面大;頂板巖石強度高,采動影響強烈。這些特點為回采巷道支護帶來一系列難題,對支護技術要求較高。
(2)特厚煤頂巷道變形主要由煤體結構面離層、滑動、裂隙張開及新裂紋產生等擴容變形引起。合理的煤頂巷道支護應大幅度提高支護系統的初期支護剛度與強度,有效控制煤體擴容變形,保持頂煤的完整性。
(3)特厚頂煤巷道錨桿、錨索全部錨固于煤層中。錨桿、錨索支護的關鍵是根據煤層強度和完整性確定合理的錨桿、錨索錨固位置,通過全長、加長錨固甚至注漿加固提高錨桿、錨索錨固性能,并施加高預應力對圍巖變形實施主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