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烈軍
(江西省撫州一中,江西 撫州 344000)
鴉片戰爭是我國近代歷史中不可避開的內容,在鴉片戰爭之后,世界列強開始嘗試在經濟上對我國進行侵略,而當時我國的大部分農村家庭的生產活動都是生產農產品或者與農產品緊密相連的基礎手工業,這些簡單的女紅、冶煉等行業無法抵御洋貨與洋商的侵略,使得農民們開始被迫出現了發展。許多家庭手工業也開始與農業相分離,呈現出一種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經營形式,舊式的家庭手工業破產改組,官府手工業衰落,中外資本之間形成對抗,許多機器被投入到手工業制造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家庭手工業的發展與進步。
鴉片戰爭后,經營家庭手工業逐漸成為了農民們需要且必要的一種途徑,面對世界列強的經濟侵略與洋貨的進入,基于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農民們所遭受的欺壓較為嚴重,所以不可能經營工廠或者大企業,也就只能經營家庭手工業,因此,本文首先針對鴉片戰爭后家庭手工業變遷的重要條件進行討論分析,從五個條件開展討論,進而為下文探究鴉片戰爭后家庭手工業的變遷奠定基礎。
在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民都處于耕織結合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就是將農業與手工業緊密相連,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后,大量的農民破產,無法生存,傳統的低級的農業生產模式很難得到發展。但是基于我國的農業生產環境來看,破產后的農民只能留在鄉村繼續尋求生存,為了可以生存下去以及更好地生活,家庭手工業就成為了農民生產發展的一個主要方法,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了方向。
在封建社會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非常低,很多情況下都不能滿足家庭的正常生活開支,而由于近代的中國生產力較低,所以在鴉片戰爭之后,農業生產就更不能滿足農民的日常家庭開支需求,還有農業生產工具,在長期以來農民的生產工具始終還是原有的犁、耙等,效率低下。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們必須要解決貧困問題,從手工業副業上入手,實現經濟增長。
從時間方面來看,農業生產在一年中大概占據了三分之一的時間,而剩下的三分之二的時間就可以開展手工業生產活動,而從投入上來看,農業對于農民來說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但是手工業投入資金較少,利潤豐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手工業與農業形成了互補。
另外,由于我國的農業基礎較好,原料豐富,這也為許多農民家庭開展手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了豐富的原料,由于我國近代社會發展中沒有投入機器,所以如果沒有家庭手工業的存在,就會導致原材料不能轉化為商品,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家庭手工業很好地將這些資源轉化成為了產品,加大了附加值,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
最后,農村家庭手工業經營起來較為容易,只需要一些簡單的設備就可以實現,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民就練就了精湛的手藝與技術,甚至傳承了許多代,在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原始的品牌效應,推廣起來就較為容易。
基于上文中所提到的鴉片戰爭后家庭手工業開展的條件,本文主要從經營形式、生產關系、經營制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簡要分析了鴉片戰爭后家庭手工業的具體變遷。
鴉片戰爭前我國的農業家庭手工業基本上處于耕織結合的生產形式,這也構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特征,但是這種組織形式較為簡單,并且較為陳舊,不能滿足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求。而在鴉片戰爭之后,家庭手工業雖然仍舊是農民家庭的副業,但是卻成為了支撐家庭開銷的主要經濟來源,慢慢的,自給自足的經濟特征也逐漸轉向了經營組織的形式,手工業開始朝向商品化發展,尤其是家庭紡織業,這種組織形式上的變化也是朝著商品經濟的方向不斷發展變遷的。
在鴉片戰爭之后,家庭手工業的生產關系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具體的體現就是家庭手工業開始與農業相分離,出現了各種個體小商品生產者,這些小商品生產者的出現也改變了傳統手工業中“為買而賣”的目的,更多人開始尋求盈利,并且開始嘗試脫離農村市場,去規模更大的市場進行發展。
包買商制度在歐洲出現的較早,但是在我國卻基本是在鴉片戰爭之后開始發展起來,包買商制度是以家庭經濟為基礎,對于鄉村棉紡織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推動了家庭手工業中機器的使用與普及,解決了農戶資金短缺的問題,增強了農民家庭手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制度較為靈活,對于家庭手工業的發展來說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結論:總而言之,在我國的農業社會中,家庭始終作為生產與經濟的最基本組織單位,在長期以來保持著一種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特點,而在鴉片戰爭之后,這種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緊密相連的經濟生產形式被打破,各種帶有商品性的家庭手工業生產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基于鴉片戰爭后的社會環境來看,由于農民的生存存在困難,并且家庭手工業更易于推廣,所以家庭手工業開始從耕織結合型逐漸轉向了經濟組織型,手工業與農業也開始分離,出現個體小商品生產者,并且還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包買商制度,從這些角度看,鴉片戰爭后我國的家庭手工業生產并非遭到了破壞,反而得到了提高,而這種變遷也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與農業經濟開始進步,對于推動原始工業化進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