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哲1 孫嘉暉2 張孟祎3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山東 煙臺 264670)
東口村位于煙臺的北芝罘島東段,東部和北部是高聳的山系,植被茂密,為村落阻擋了冬季的大風和嚴寒,保護著東口村這片凈土不受渤海大風的擾動。南部是平靜富饒的前海,可達十米水深,且海流涌動快,可將山系動植物產生的豐富餌料匯集于此,為發展海產養殖提供了天然的條件。后海礁石群以外水深可達二十米,海中礁石林立,極其適合海參、海蠣子、海螺等水產物的生長。可以說, 良好的自然地理條件既是豐富形成漁業資源的條件, 更是其漁業文化生成發展的源泉。[1]
1.生存之需
東口原無人居住,明朝末年才開始有人到此地搭窩棚從事季節性捕魚,魚產品雖不值錢卻也可以養家糊口,更因地處偏遠無官府賦稅、無兵亂之災,所以每到魚汛來臨之時,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著煙臺、福山一帶的人到東口開荒種田,維持生計。到1700年康熙年間,已有八十多戶捕魚人定居下來。村民們就地取材,以魚皮貝類為衣,采集魚蝦貝類裹腹,撿集海石建造傳統民居,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
2.經濟之要
除了開荒定居,漁業資源充沛為東口村民提供了殷實的經濟保障。為將充沛的漁業資源轉化為維持生計的經濟來源,在漁捕生產中尤其是漁具制造方面,東口先民也進行著不斷地探索。先后發明出舢板、風帆船和機動帆船、機動船,還有一直沿用至今的機輪船,漁民們不斷更新的馬力配置,使得出海作業有著更高效率。
根據自有的自然條件與自身行事特點,總結出一套套充滿地域特色的海岸地貌圖、時令節氣表、潮汐漲落諺語等,并匯總每年重大的海事海難,得出出海行海禁忌等,為后來東口村漁業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歷史經驗。
因為漁業資源富饒,出海捕撈,近海養殖的發展興旺,早在三百多年前東口村就已自發形成的東口碼頭魚市,后來開張之際,一群群各地慕名而來客人絡繹不絕,形成了“居東建碼頭,抱港以興市”的說法。
東口村的漁業文化的形成不僅源于整個漁業生產過程, 而且極大受到日常生活的影響, 與衣食住行乃至精神文化等各個方面息息相關。
“民以食為天”,在餐桌上,東口村民必不可少的就是“魚”, 根據不同魚的種類、產地、大小、新程鮮度,都有不同的烹調方式與技巧,創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菜肴,大大創新了漁文化的內涵,形成了餐桌上的“魚文化”。
“有房便有家”,作為典型的漁村,村子保留了原生態的村居。村南的海邊有一片老房子,這是東口村民們的住處。 為了謀生便利起見,他們的住處, 都沿海而建,可觀潮起潮落變化。在細節的處理方面,也獨具特色,大門莊嚴氣派大都呈黑色,黑色在無形中代表水,體現了對大海的崇尚與尊敬,一幢幢匠心老宅現在看來依舊的平整、大氣又光亮,代表著東口精神與內涵。
“祭海神廟宇,敬大海之佑”,提到東口村的漁業文化,一定要說的就是他們虔誠忠貞的海神信仰。東口先民從事海洋開發起于明清,那時技術力量的滯后,認識海洋和征服海洋的能力有限,所以他們就會對海洋產生一種崇拜心理,進而演變為對海洋的祈求,最終以海神信仰的形式表現出來。于是,圍繞著海神崇拜和海神祭祀,煙臺海疆形成了一種特有的以海神娘娘為中心的海洋文化。后來又慢慢延伸發展,形成了以魚崇拜和魚信仰為主題的圖畫裝飾、文藝活動、禮儀習俗和“海參娘娘顯靈”一類的傳說故事等,具有鮮明的漁家特色。
在物質文化方面,由于具有獨特的位置及海洋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利用充足的漁業資源和天然新鮮食材,自然打造出東口海鮮特色。除了海洋資源,東口村還擁有著55%左右的植被覆蓋率和眾多著名景觀,例如迎豐灘、婆婆石、東刁日出等,利用村莊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山地植被資源和濱海景觀資源,大力發展觀光旅游產業,實現村莊經濟的多元化發展。[2]
在精神文化方面,村民在漁業生活中創造出異彩分呈的圖騰花式,將之以編織、雕刻等方式作為服裝、器皿、民居的裝飾。以自然資源為靈感,流傳著歌頌漁業英雄事跡、贊嘆美麗自然景觀、敘述淳樸忠貞愛情故事或無肉相連的濃濃親情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生活諺語等文學作品。
不同時期的文化因為政治、經濟、地理等歷史背景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者各異的具體內容。
完善祭海節。于明清開始,東口村民有著信奉海參娘娘(也稱媽祖)傳統信仰和深厚的祭海文化,在海上航行前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立媽祖神位供奉以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但是如今,新時期的祭海活動摒除了先前信仰中的陳腐愚昧成分,演變為科學理性的崇敬海洋、歡慶豐收、祈福平安的群眾性民俗活動,賦予了其深刻具時代特質的嶄新內涵。
居海漁樂的風俗風情。東口村對傳統的文化挖掘不夠,熱鬧有余,文化不足,很難給人較深的印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促進東口村的長遠發展,東口村開始整合東口碼頭、抱港魚市、民俗記憶館、傳統民居,集中打造以交易、休閑、體驗、游覽為主的漁捕文化核心區。吸引人們過來消費,感受一下漁村生活,更加深入的了解漁業文化。
休養漁業,吐故納新。部分村民迫于生計的要求及利益的趨勢,不顧自然資源的生長規律,過度捕撈,破壞海洋環境的生態平衡。于是,借力于現代科技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漁民們一改往日傳統的漁捕方式和經濟收入方式,實行科學捕撈,休養結合,品牌引領,多產融合,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使得漁捕文化跟隨著時代發展的腳步科學的進行傳承創新,綿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