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友
(國家稅務總局商丘市第一分局,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國現有稅種中,除了公司所得稅、個體所得稅、車船稅和即將征繳的環保稅等稅種之外,其他的均是以行政法律的方式存在。推動創新經營的稅收政策大都與財政機關、國家稅務總局、技改委等部門結合,或獨立以部委規章和標準性文件的方式發布,立法層級不高,政策效力薄弱,缺少剛性約束,與降免稅的稅法規定有明顯差別。當前,支撐企業創新經營的稅收優惠包含:公司所得稅、消費稅、關稅以及地產稅等諸多稅種,具有優惠政策復雜、內容變化頻繁等特征。
現行的稅務優惠政策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不僅有對公司降免稅、即繳即退等實現直接稅務降免,還有通過加快折舊、加計扣免、稅前減扣、投資金抵除等間接稅務優惠,整體表現出以直接優惠為中心、間接優惠為輔的特征。事實上,因間接優惠多是降免公司稅基的,重視事前調節,有利于激勵企業采取先進科技和加深科技研發來享受相關稅務優惠,進而達到促進國家產業框架完善、升級的目的。但直接降免則強調后期收益讓渡,對指導納稅者事前開展技術開發和自主創新的功能很弱,特別是對一些還沒有獲取創新成果和收益的企業,根本沒有任何稅收激勵,造成企業更重視引入科技和開發高科技商品,出現了自主創新水平弱化和政策濫用等情況。
一是技術人才革新收益稅收降免很少。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競爭最關鍵的是人才的競爭,而國家當前激勵企業創新經營的稅收優惠創新內容大都強調企業對研發產品的投資,很少有對R&D人才的稅收激勵制度[1]。盡管相關規定對科研者科技成果參股所得到的股權和出資比重暫免征繳個人所得稅,可是在分紅和轉出該股權、投資比例方面依舊要上繳個人所得稅,這僅僅是延伸了科技人員上繳個人所得稅的周期,并未真正免除員工的稅收壓力,這種延遲繳稅政策,關注了對收入繳稅,但忽視了從事這項科研活動所支付的各種費用,個人稅負很大,很難有效調動科研人員研發熱情,甚至阻礙到科技革新。二是對科技人員的獎勵征稅優惠效應十分有限。當前,只對縣部級之上與國際組織頒布給科研者的科技獎金,根據個人所得稅免繳個人所得稅,但事實上,在不斷創新的趨勢下,大量市縣對科技革新人員提供獎勵,該種極大制約層級的稅收優惠,導致大多數科技革新人員很難享受真正優惠,無法激發出科研者開展科技革新的積極性,更無法發揮出企業培育創造性人才的功能。
一是嚴格落實稅收規定原則,提高稅收制度的立法層級。首先,認真梳理現行的科技稅務優惠制度,通過實踐檢測已經比較完善的條例、通告以及文件等,能根據立法流程上升到法律層級,進而提高稅收方針的穩定性與權威性。積極整合分散于各項法律規定中的稅務政策,歸并相似的方針政策。其次,按照經濟社會趨勢、產業經營、技術發展情況,對推動科技革新有明顯作用的稅收政策加以擴充,建立系統、完整的并推動科技革新的稅務優惠法定體系[2]。 二是詳細劃分中央與地區立法權限。因為稅收優惠制度立法權主要集中于中央政府,極大制約著地區政府按照當地特征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水平。所以,建議適當賦予地區政府制定出滿足當地經濟發展的技術革新稅務優惠制度的立法權。通過科學劃分地區與中央稅務立法權限,能夠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不斷推動創新行業的進展。
一是發揮出稅收政策對公司創新經營的激勵功能。克服行業與地區的限制,主要是推動“普惠性”激勵制度的實行,積極采取間接優惠模式,如科技研發基金、獲取準備金等,加大經費利用率,推進企業科技創新。二是將稅收優惠的核心朝激勵研發轉變。根據公司申請專利的總量與申報項目提供研發稅收優惠及政策支持[3]。適當放松政策條件,在制定、修改稅收優惠制度時,制定科學的、可行性高的政策內容,細分稅收優惠方針的適用領域、流程以及配套內容,降低非核心要素與重要指標的硬性標準以符合企業應用,而且也方便稅務局操作,精確執行方針政策。三是全面執行“放管服”標準。“簡政放權”,及早得到優惠,監管后置,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經提高政策普惠性,拓展對企業創新經營的扶持范圍,提出稅收政策對科技研發趨勢、路徑選取、要素分配等方面的指導功能。
首先,調整與完善人才資本的稅務優惠制度。人才資本是企業創新的關鍵要素,能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資本稅務激勵制度,來激發員工開展科研創新工作的熱情。主要調整與完善對人才資本影響較大的公司所得稅、個體所得稅的稅務優惠制度,建立完善的對人才資本有充足補償及科學的稅務激勵制度,通過稅收政策培養和發揚整個社會的創新思想。其次,制定稅務激勵配套機制。根據國家實際情況,制定出諸如公司每雇傭一位博士生,并支出不少于一定金額的薪資就能得到政府一定數額的財政補貼,而且賦予固定資金的稅收降免,社保、住建以及交通等組織在各自職責領域內提供優惠,形成統一激勵機制,提升整個社會進行產學研協作的熱情與積極性,增加研發投資。最后,調整個人所得稅制。對于企業研發項目的員工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的稅務激勵,從人才資本上激發公司的研究活力,不斷提高企業的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