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晨
(江西省南昌市陽明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音樂教育是用藝術的美澆開孩子們心靈中最美麗的花朵。音樂課堂蘊藏著豐富的“美和情趣”。在新課程標準下的音樂課堂教學種,挖掘音樂作品的情感,利用多種手法,增強音樂作品的感染力,使其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更好的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美,藝術的美。針對上理念,在初中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導。興趣是引導學生進入音樂課堂的鑰匙,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
在初二《華夏古韻》一課中,學生由于離樂曲年代較遠,我首先采用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正確的把握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在歌曲《陽關三疊》的教唱中,通過欣賞和不同方式的學唱歌曲,學生感受體驗正確的把握歌曲情感以及旋律特點的重要性。并且通過對歌曲《陽關三疊》的實踐創造,以小組等方式進行表演、競賽,培養了學生積極、大膽、自信地表現能力,從而加強學生的文化素養;并能夠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將跨學科的相關內容聯系起來,豐富音樂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新程標準寫道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的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充分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那么,應該如何在課堂上把握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呢?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教育的要點。”音樂美的表現存在于音樂藝術形象之中,沒有美的形象就沒有藝術。音樂形象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學習和音樂創造的過程,設有音樂藝術實踐,就沒有了音樂,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聽,是感知與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也是音樂藝術實踐最重要的過程。音樂課的教學設計,一定要圍繞聆聽即“音響”來進行,當前,初中音樂課音樂欣賞是中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結束以唱歌為主的音樂教育模式,開辟以欣賞為中心的音樂教學體系新領域。如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更好的得到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是我們新課程下研究的新課題。
如在欣賞歌曲《伏爾加船夫曲》時,學生對歌曲的背景概念幾乎是空白,我首先介紹了當時在沙皇統治下的俄國人民群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忍辱負重,卻饑寒交迫。但是,他們卻以堅忍不拔的精神,擔負起歷史所賦予的重任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對著太陽唱起歌。然后 我再出示列賓的油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讓學生更形象地感知理解音樂。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又從當時的歌曲背景引導學生聆聽歌中一再重復的勞動號子動機:53630|”,在力度變化上很有層次,采用了由弱到強的處理方法,從而形象地描繪了纖夫們拖著沉重的貨船、邁著艱辛的步伐由遠而來,復又遠去,直到最后消逝在遠方的情景。
音樂是最擅長于表現情感、以情動人的藝術。黑格爾稱“音樂是心情的藝術”所以說音樂能最直接地表現和激發情感,最有力地拔動人們的心弦。人們能在聲音運動中直接地、酣暢淋漓地體味出音樂家從生活體驗中獲得各種情感,這種情感隨著樂音的跌宕起伏、激蕩回旋、層層推進和反復渲染,最強烈、最細致地表達了感情。
在初一年級《搖籃曲》的教學中,我先出示《游子吟》這首家喻戶曉的詩,讓學生說一說歌曲中表達的母親對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對母親濃濃的感激之情。接著讓學生說一說母親如何含辛茹苦把你們帶大。然后讓學生想一想,當還在襁褓之中時,躺在搖籃里,母親一邊哼搖籃曲,一邊哄你們睡覺,那種情景多么溫馨,甜美的情景,帶著這樣的情感體驗導入到勃拉姆斯《搖籃曲》的學習中。
尊重音樂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模式。要根據音樂體驗由感知客觀音響到作出主觀反應的學習規律,切實改變音樂學習中只聽不動的教學模式,使抽象的音樂語言借助學生的肢體語言——動作,來體驗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實現音樂聽覺與動覺的互補,使音樂課堂教學充滿生動活潑,并有效地發展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要注意不同年級學生動覺幅度及對音樂演繹的層次差異,根據學生對音樂理解程度的提高,以及在年齡上的心理特征,對教學過程進行合理、優化的設計和必要的調整。
如在《非洲的靈感》這一課教學中,雖然有了前面教師對非洲音樂的簡介作為鋪墊,可是學生們對于欣賞《鼓樂》還是覺得有些聽不懂。但初中段的學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即使他們聽不懂,可卻模仿歌曲中的鼓點。在我的引導下小組合作隨著非洲鼓樂一起晃動著身體,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他對非洲音樂的感悟。這堂課給我的啟示是:音樂是給人聽的,音樂藝術的本質功能是滿足人的聽覺感性需要,而通過各種音樂要素感受音樂的變化,通過聲音豐富自己的內心,真正地去理解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并把這些內涵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音樂課所追求的目的之一。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音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最后還是讓我以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大家都熟悉的話結束本文的闡述:“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有效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學習到知識,使教師感受到成功教學的快樂,讓我們共同體驗有效教學的樂趣,使師生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體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