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河南省鶴壁市鶴翔小學,河南 鶴壁 458000)
我國早在2014年,就發布了關于核心素養培養的相關規定,并提出將核心素養與實際教學課堂相互結合,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展開有效培養,目前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目前教學發展的主要方向,多數教學也認識到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本文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展開研究,確定其中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表示在語文課程的基礎上,對學生展開培養,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讓學生能夠全面融入到語文課堂中,并實現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良好發展的目的。從整體上看,小學語文教學核心素養主要包含以下內容,語言構建、邏輯思維發展、審美能力培養以及傳統文化傳承等,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將核心素養與小學語文教學充分融合。從細節上看,語文核心素養中主要包括基本知識、能力培養以及綜合素質培養等,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激發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實現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1]。
語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國語言文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語感的培養尤重要。在核心素養的基礎上,語文學習打破了死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通過語言構建,對學生能力進行有效培養,并將課堂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針對學生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逐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葡萄溝》這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學習文章中的成語,了解新疆葡萄溝地區的風土人情。通過教學目標能夠看出,要想實現前部分的教學目標,則需要在語言構建教學的基礎上進行,這就要求教師深入了解課文中包含的素材,采用針對性教學的方式,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章中的教學情景,并通過自身學習,實現語言構建,完成學生語感的培養。
審美能力和文章鑒賞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必備能力,同時這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內容,學生只有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文章鑒賞賞析,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較高[2]。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其能夠體會到文字的魅力,不斷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例如,在學習《登鸛雀樓》這一首詩時,對于“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一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欣賞文中描繪的景色,包括太陽、山、黃河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將以上場景描繪出來。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這首詩中包含的意境,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到作者當時在該種景色中的心情,進而激發出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在完成情感體驗之后,讓學生針對自己實際生活中的美好景物展開描寫,使學生深入了解在實際生活中的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逐漸深化學生對美的理解,促進其形成審美意識,最終升華學生的審美體驗。
高質量的知識延伸,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并了解課堂之外的內容,語文學科的綜合性較強,涉及的范圍也較廣,因此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知識延伸。例如,教師在講解語句以及語法知識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收集自己在實際生活中與語言相關的事物,例如報紙、書籍、路標以及雜志等,并針對以上內容對其中的語言文字展開分析,確定其中包含的語文知識。這種方式能夠將課堂知識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而實現知識延伸拓展,讓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知識應用能力[3]。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要想實現高質量的文化傳承,則需要教師確定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價值,將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出來。因此文化傳承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承擔的責任之一。例如,教師在講解《月亮的心愿》這一課時,根據文章中描寫的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收集關于中秋節的相關信息,其中包括中秋節的起源、中秋節的相關神話傳說、風俗和內在含義等,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學生在收集完資料之后,教師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其將自己收集的信息與故事分享給同學,教師給予補充。這種方式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同時不斷發揚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知識的傳承。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核心素養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升,教師需要認識到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制定相應的核心素養培養方案,將核心素養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相互結合,從根本上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4]。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看出,核心素養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本文從學生語感培養、審美能力培養、知識拓展以及文化傳承等方面展開研究,實現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全面滲透。這種方式能夠逐漸提升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并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