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梅
(重慶市暨華中學校,重慶 401120)
引言:將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在生物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生物素養,能夠提升學生健康意識。生物教學與健康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能夠提升學生健康習慣,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的原則與策略進行分析。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進行健康教育教學時,應以教材為主,基礎此設計教學活動。教材,是學生學習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思想觀念的重要內容。在健康教育中,將此與教學內容聯系在一起,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夠避免與實際生活脫軌的問題出現。這樣一來,不僅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可以提升學生健康意識,有利于學生學習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健康教育時,使學生明白生命的意義,使其掌握生物知識。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有健康的生活,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命觀念,使學生學會珍惜生命,愛護生命[1]。這樣一來,學生在未來遇到困難時,就會以積極生活態度解決問題,對其身心發展具有促進意義。
教育的意義,就是讓個體將學習內容應用生活中,可以用來解決一些問題。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健康教育,使學生明確學習意義,進而提升應用能力。通過生活與教學內容聯系,可以轉變學生學習態度,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教學中,應合理滲透健康教育,將落實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將學習內容與健康知識聯系在一起,以此培養學生健康意識,為學生生物核心素養形成奠定基礎。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根據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習情況,設計教學活動,與其互動關于健康的問題,以此提高學生健康意識。高中學生處于思想觀念趨于成熟的階段,其有較強的自我意識[2]。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學習發展需求,不利于教學活動開展。通過交流互動,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進而完成針對性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意識。
例如,學習《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與學生互動交流。課堂教學中,將蛋白質的組成、作用展示出來,使學生對生物知識有深刻的認識。當學生了解基本內容后,教師可以問道: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食用的食物中,有哪些含有蛋白質?其從中作用是什么?學生:牛奶、豆制品中都含有蛋白質,其作用是維持人體健康。教師:若是蛋白質攝入不足或者攝入過量,人體會發生怎樣的情況,舉例說明。學生: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物 質基礎,具有構成機體組織、調節生理機能和供給熱能的作用,食物蛋白質缺乏可導致營養不良。然而,過多的攝食蛋白質對機體也同樣有害,蛋白質的代謝產物如尿素、尿酸等增加,腎臟排泄時會增加負擔,同時也可使鈣的排出增加,長此下去會引起腎臟損害或引起骨質疏松癥。同時過多食用動物性食品,會隨蛋白質攝入大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進入肌體,從而增加了患高血脂癥、冠心病的危險。通過師生互動,可以加強學生對該內容的認識,使其學會控制蛋白質的攝入,以此培養學生健康意識。
在現代教學背景下,進行健康教育時,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會用生物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以此提高教學有效性。課堂教學中,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通過對教學模式的創新,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學習《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內容呈現出來,將教學內容直觀化。教師:糖與體重有著親密的關系。直接表現在過多糖的攝入會讓人長胖,導致體重超重。而體重超重則會讓身體健康受到威脅[3]。醫學研究已表明,肥胖是引發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現在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糖與糖尿病有直接的關系,但其間接關系卻很明顯。另外,吃過多的餅干、蛋糕和其他甜食,同時也意味著減少了其他必需主食的攝入,如谷類、水果、蔬菜等。這對健康極其不利,因為這種飲食結構會導致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2以及骨骼生長需要的鈣、鎂和鐵的攝入減少。這些營養和礦物質的缺失,將會大大增加骨質疏松癥和心臟病的發病幾率。基于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中。通過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的學習,了解糖類與脂質在身體中的重要性,進而形成良好飲食習慣。
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可以將網絡技術應用教學活動中,以此將生物知識與健康知識有機聯系在一起,培養學生健康觀念與信息素養。通過網絡的應用,可以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將教材內容全部展示出來,有利于學生學習理解。網絡的應用,能夠將教材中潛在健康知識擴大,方便學生學習,能夠推動教學活動開展。
總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應根據健康教育滲透原則,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使學生在學習中健康成長。通過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成長意識,形成良好生活習慣。教學中,將此滲透在各個環節,以此促進教育事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