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平
(新疆第一師一團中學,新疆 阿克蘇 843000)
高中物理學科具有科學理論更為高深的特點,涉及的科學知識范圍較廣。學生在學習高中物理學科時,需要擁有較高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性的邏輯分析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起到輔助引導的作用,針對高中物理學科擁有的困難性,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并能解決較難的題型,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以下內容是對提高高中物理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傳統教學手段中并沒有以學生為教學核心,只是僅僅局限于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教師的教學模式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興趣、效率、質量。在新課改的要求下,需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質量。教師改變傳統教育思想,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通過實踐證明教學情境的建立,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學生積極投入物理學習中。教師在運用情境教學時,可以根據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創建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學習重力的相互作用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學生的興趣進行搜集,學生喜歡看科幻電影,教師可以為其搜集科幻電影中存在重力相互作用的片斷。片斷播放后,教師向學生提問“初中時大家都知道重力產生的原由,那么通過這段科幻片段表現出來的重力作用,大家分析一下重力的大小與物體的哪些物理屬性有關?”通過電影的播放,學生注意力和興趣被激發了出來,通過教師的提問,能夠對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1]。
物理實驗課是能夠讓學生親手對科學知識進行驗證的過程,教師在準備實驗時需要根據自身擁有的教學特點進行創建。在實驗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仔細觀察示范實驗,對實驗的過程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對其進行提問,掌握學生觀察能力,再采取引導的方式,使學生找出實驗擁有的物理規律。例如,在學習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一課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實驗,利用三個不同質量和大小的球體做為教學工具。讓三個學生同時在同一高度松開握球的手,讓學生觀察三個小球掉落地面的速度。再讓三個學生在不同的高度同時松手,讓學生觀察三個小球掉落地面的速度,從而看出質量與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觀察能力是學生物理實驗課的重要因素,而親手實踐能力是更深刻掌握物理知識的重要工具。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親手進行實驗,掌握事物擁有的物理規律。例如,在學習“重力勢能時”可以利用兩種教學工具:羽毛和筆,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兩個學生站在同一個高度,同時松開羽毛和筆,可以發現筆能夠不斷加快的掉落在地面上,而羽毛卻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掉落在地面上。通過比較發現,雖然在同一個高度,由于羽毛重量較輕,形成的重力勢能較小,筆的重量較高形成較大的重力勢能,從而快速的落在地面上[2]。
物理教學中物理模型的建立能夠將物理學科從復雜化轉變成簡單化,學生通過物理模型能夠快速的掌握物理知識點,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和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物理規律需要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找到物理規律,而物理知識具有抽象化的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物理模型的作用,引導學生將物理過程模型化,掌握物理知識點。例如,在學習分子間相互作用時,教師引導學生建立分子間相互作用模型,通過模型的建立能夠清晰掌握分子間是如何作用的,將抽象的問題形成模型,再利用模型擁有的物理規律輔助學生找到解題的思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3]。
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語言不只是將知識表達出來,通過語言的不同運用能夠將知識點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興趣能夠被激發。教學語言經常采用的方式是比喻和模型,在實際教學中,比喻性語言和模型性語言是普遍運用的兩種方式,教學效果通過實踐較為良好。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圓周活動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模型性語言為學生進行舉生活實例的方式,讓學生掌握圓周活動。火車在行駛過程中擁有直線行駛和彎道行駛兩種方式,其中彎道行駛時,通過向心力的作用實現火車轉彎行駛的過程。拱形橋的原理是圓周活動的一種表現,汽車行駛在拱形橋上時,橋會對汽車產生支持力,而汽車會對拱形橋形成壓力,兩者產生的力是相互的,具有大小相等的力,所以壓力大小也相等,通過向心力的作用實現圓周運動。游樂場中最為常見的圓周活動是摩天輪,摩天輪是在做圓周運動。如果不含向心力,摩天輪會因慣性,沿著切線的方向向外飛去。并未向外飛出是由于向心力的作用,讓摩天輪與圓心的距離保持不變。如果向心力缺失,物體產生離心運動向外飛出。教師在運用語言藝術時,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比喻性語言或者是模型性語言,通過將抽象的問題模型化、較難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習過程具有趣味性。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率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
通過上述分析物理課堂教學運用的教學模式,能夠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較多缺陷。通過以學生為課堂主體,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為教學目標,鼓勵學生親自進行物理實驗,將物理過程模型化,再通過教師采用藝術性的語言傳授物理知識,使物理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升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高,實現優質教學。物理教學需要不斷探究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