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彤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 基礎部,遼寧 沈陽 110101)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在當前信息環境下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在我們傳統的印象中,課本和教師是學生得到知識的途徑。教師的作用在于把所知道的知識輸送給學生。但是現在不一樣了,計算機和互聯網普及了,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很廣泛了,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獨立學習[1]。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作用已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重要的角色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
現在信息化發展的很快,學生學習方式的種類也多了起來,想學什么也可以去選擇。也就是說,學生們的學習不僅僅通過我們教師,校園網、互聯網、多媒體學習材料、小組討論與合作、同伴互助、調查訪談也是他們學習的方式。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更重要的任務是指導、計劃、組織和協調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起到一個監督和評價的作用。也就是說,老師的角色從主演變成了導演[2]。
在傳統中老師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在現如今的信息化環境中,學生可以學習的方式太多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了,教師只能積極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的服務。因此,教師必須廣泛收集各種分散的學習資源和信息。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教師已經沒有能力主宰課堂了,已經不是最主要的知識傳授者了,而是成為了學生的好幫手、好朋友,為他們提供資源。要求要求廣大教師具有課程實施素養和發現新東西的能力。
現如今,多媒體技術、計算機網絡以及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起來了,老的理念、教學策略與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舊的“一書一嘴一粉筆一灰”的教學模式已逐漸被縮減,可以說是已經被多媒體元素的教學代替了。因此,教師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研究中,課程實施質量就變得更加重要。
一個民族的靈魂我認為是創新的精神,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新型的人才必須擁有的。素質教育目標的一部分就是讓學生擁有這種能力。信息素養也是學生在網絡環境學習需要具備的基礎要求。但是在培養學生之前,我們的老師應該首先具備這種能力,全面實施和推動素質教育的基礎。
“課程實施素養”是需要我們的人民教師具備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一種適應信息社會的能力。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2001年第4季度報告提出基本學習技能(指讀、寫、算)、課程實施素養、創新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與合作精神與實踐能力是21世紀人才必須具備的東西[3]。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應用是課程實施素養涉及到的。它注重內容、溝通和分析,它所涉獵的更廣。
教師的個人能力是通過他們的課程實施素養來體現的,是為了讓教師可以輕松的用信息來解決問題。教師課程實施素養主要有三個方面及信息道德、信息意識和信息能力[4]。
1.信息道德。簡單點說,就是教師在信息的活動中應遵循的規章制度。比如尊重他人隱私以及抵制不良信息等。
2.信息意識。信息意識是指教師對信息的敏感性,其中有對信息的判斷還有對信息的評價等。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的意思是用信息來解決問題,對信息的本質進行理解,是對信息的本質以及信息能力是利用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理解信息的本質和其多樣的形式,熟悉獲取信息的方法。
使我們的教師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取得突破發展的教學技巧,教學水平,教學結果,不是一個或兩個訓練可以做到的,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必須依靠教師的自己的自覺行為大大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素養。在我看來,教師的課程實施素養必須從三個方面提高[5]:
一是:教師信息意識的提高: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教師的信息意識是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素養的基礎。在如今的21世紀,對于我們的人民教師來說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以及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通過對知識的傳播,來對學生的素養以及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才能對知識運用自如并且對知識進行創新。
二是:提高教師的信息知識能力:包括信息獲取、理解、分析、處理、加工、創造和傳遞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
1.通過計算機閱讀,提高獲取信息的能力。
2.對于信息技術的處理能力是要通過對計算機制作,總結來實現的。
3.計算機對日常管理來提高能力。
4.要重視對技能的操作性,將他整合到教育策略中。
5.盡力去使用教學軟件或獲得相關軟件信息,通常根據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思想、策略,目的是創造性的使用信息。
6.對于實踐過程的反思,將現代的教育方式來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去,這樣就會讓信息技術能力非常自然的應用在教學中。
在這個信息時代,信息就是機遇。教師一定要有非常高的課程素養,才能培養21世紀人才,對于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開發起了關鍵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