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定琴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四川 成都 611930)
送教上門是我校長期開展的校外教學活動,旨在給生活不能自理,無法到學校就讀的特殊兒童以教育康復。我們和殘聯的工作人員以及醫院工作人員密切配合,教康結合,醫教結合,不但給學生帶去知識,還給予醫學上的幫助和康復。通過幾年的努力與堅持,已經有三位學生通過教育康復能到特教學校就讀,兩位學生在家學習電腦知識,還有部分學生的認知以及身體康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下是我幾年送教工作的幾點心得:
1、堅持個別化教學,針對孩子自身情況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案。送教上門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殊性:或身體方面,或智力方面。所以現行的特殊教育教材對他們來說并不是太適合,所以送教上門之前,我們所在小組的老師逐一對每個孩子進行走訪摸底,了解孩子的殘疾程度,家庭成員的受教育情況。然后集體討論制定出教師能夠指導,家長能夠實際操作的孩子的送教目標。
例如陳XX,這個孩子是個重度腦癱患兒,手腳都嚴重萎縮了,無語言能力,但是能短時間注視物體。只有爺爺奶奶和一個讀小學的妹妹經常在家。所以我們針對這個孩子,送教的重點就是康復訓練,然后就是聽力和感知訓練。由于送教條件的限制,我們教師只能每月親自給陳XX送教一次,所以就只能指導孩子的爺爺奶奶,讓他們在老師對孩子進行康復的時候,認真看,跟著做。然后利用每天晚上晚飯后的空余時間給陳XX做手腳的按摩康復。指導陳XX的妹妹利用每天早上的朗讀對陳XX進行聽力訓練。感知訓練則是利用吃飯穿衣的時候進行。這樣既對孩子進行了訓練,又不額外給家庭增加負擔,而且具有可操作性,陳XX的家人都能夠接受并堅持下去,對陳XX的幫助特別大。
2、就地取材,利用身邊可用資源,對孩子進行教學。送教上門不像在校教學,有大量的教學資源。所以很多時候就會受到限制,教學無法順利進行。經過多次嘗試,我們發現利用孩子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達到同樣的教學目的。例如:我們在對李XX進行綜合訓練的時候,那次我們的教學目的是要求李XX能夠用“有……有……”句型說句子,還能認識和分辨幾種顏色。因為李XX的家在鄉下,我們就利用春天來了,各種花開了。帶著李XX走出家門,在田間進行教學。讓他在自己熟悉的環境里,認識黃色的菜花,白色的梨花,粉紅的桃花……,鼓勵他,讓他給我們介紹他家“有桃花,有梨花”;田地里“有白菜,有蒜苗”……這樣既有了春游的樂趣,又學到了知識。大大的提高了李天的學習興趣,讓我們的送教上門成了他每月期盼的趣事。
又例如樊樊。他是中度腦癱患兒:沒有語言能力,只能用笑和哭表達簡單意愿,無法與人交流,手腳僵硬,吃飯上廁所都不能自理,但是他可以行走。他家就住在社區活動中心旁邊,活動中心有簡單的健身器材,適合樊樊進行康復,所以我們就把這當做我們的教學場地。每次送教的時候,我們都會利用活動中心的器材對樊樊的手腳進行康復。而且這里來往的人比較多,在經歷過初期的害怕和恐慌以后,樊樊也能夠慢慢的和其他人相處,用微笑來向周圍的人表達善意。而且周圍的鄰居通過日常接觸也能進一步了解樊樊的情況,對他和他的家人有了正確的認識,能與他們和睦相處。大大的緩解了樊樊家人的心理壓力,減少了殘疾孩子給他們家庭帶來的陰影,整個家都變得陽光起來。
3、對孩子家長進行培訓,讓他們了解有關特殊教育知識,掌握殘疾孩子康復技能。由于種種原因,送教的孩子沒有進入學校接受教育。所以家長就承擔了大多數的教育任務。但是他們以前基本上就沒有接觸過特殊教育領域,對特殊教育知之甚少,所以作為老師,除了教育好學生,還要對家長進行培訓。我們定期對家長開展培訓,向家長教授康復技能,特殊教育理論知識等等。通過家長培訓,大多數家長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對孩子進行感知訓練,平衡力訓練,語言訓練等等。而且家長在培訓中進一步認識了特殊教育,拓展了視野,減少了因為孩子殘疾而帶來的各種心理負擔。不但孩子一天天進步,家庭也一天天走出陰影,越來越和睦起來。
4、帶著孩子走出去,融入社會。很多孩子由于自身殘疾,家長怕孩子受到傷害,一般都很少把他們帶出去,所以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些自閉傾向,不與人交流,脾氣暴躁,還有個別孩子有過激舉動。我們送教的時候,就給家長做工作,鼓勵他們多帶孩子出去接觸社會。讓孩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讓他們增長見識,學著和其他人接觸,與正常社會融合。我們老師也經常帶孩子去社區,街道,各種公共場合,認識紅綠燈、公交車、超市……等各種公共設施;一起去坐車,一起去買東西,一起去玩游戲,去做所有孩子都會做的事情;帶著孩子參加我們學校以及其他普通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讓他們與其他同齡人一起玩耍,感受校園生活。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孩子們樂于與人溝通,積極主動進行學習,自閉傾向慢慢的得到緩解,語言能力,自理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送教的步伐是不會停止的,不管我們用什么方法,采取什么形式,讓所有殘疾孩子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得到教育尊重,才是激勵我們去做這一切的基礎。尊重每一個孩子,讓所有孩子都接受教育,送教才會繼續前行!帶著尊重上門,帶著知識上門,孩子們和家長才會敞開心扉,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