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川
(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0)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人們對新媒體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其新聞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在這種情況下,黨政機關的宣傳工作也逐漸開始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始了新的征程。然而,新媒體視野下黨政宣傳工作的進行,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進行解決。
部分領導干部對宣傳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沒有從提高執政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高度深刻認識宣傳的極端重要性,工作中擺不上應有的位置,嘴上說得很重要,行動上卻重視不夠,導致宣傳工作在部分地區被削弱甚至邊緣化。
人才是第一資源,新媒體時代想要進行黨政宣傳工作,就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才,例如論壇的建立、網站的制作、各種APP的建設、微博微信平臺的運營等都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來進行。然而,在日常的宣傳工作中,此類專業人才較為缺乏,減緩了黨政宣傳工作的進度。
一方面,宣傳手段過于傳統、老套,千篇一律的講大道理,沒有迎合新時代的發展,未能融合互聯網技術,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對黨和政府的工作進行宣傳。另一方面,宣傳內容空洞單一,通常是東拼西湊,沒有主旨,或者完全照本宣科,沒有自己的思想內涵,很難引起群眾的共鳴,無法走入老百姓的心中。
首先,提高政治站位,把宣傳思想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實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其次,把這種思想的重視落實到具體的制度中,建立宣傳工作考評機制,把宣傳工作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持續深化理論學習,嚴格執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規則,各級黨委(黨組)書記是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第一責任人。
政務新媒體作為官方對外發聲平臺,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宣傳陣地,要重視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做好新媒體工作的前提,新媒體運營的關鍵在“人”,因此,必須培養專業的新媒體制作人員,并不斷對其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促進人才由單一型向全媒體型、專家型轉變。與人民日報或新華社高位嫁接,每年定期派出業務骨干到人民日報或新華社總部進行嵌入式培訓,跟班一個月,學習短視頻、微新聞的制作,全面提升新媒體實戰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素質宣傳干部隊伍。
一方面,創新宣傳方式,在宣傳工作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積極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將宣傳的力度擴散到多個新媒體平臺,擴大宣傳的覆蓋范圍。另一方面,創新宣傳內容,在宣傳材料的選擇上,要根據社會熱點內容來進行宣傳內容的制作,最大限度提升宣傳熱度,在宣傳內容的制作上,做到聲情并茂,語言個性直觀,嚴肅性與娛樂性相結合,另外,宣傳內容要入腦入心,就不能“與群眾隔著一條河”,我們要用群眾的語言,傳遞黨的聲音,利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宣傳戰線要始終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講政治,是我們黨補鈣壯骨、強身健體的根本保證,是培養自我革命勇氣、增強自我凈化能力、提高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徑。筑牢思想理論根基,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刻在腦子里、裝在心坎里,大力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切實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必須讓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宣傳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樹立互聯網思維,厚植互聯網根基,讓群眾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習總書記,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有“好載體”,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新媒體是新時代聲音的傳播利器。借助新成立的“融媒體中心”,加快媒體資源整合,獲取宣傳工作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適時開設“兩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開通人民日報、今日頭條、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等客戶端,形成較為完整的政務宣傳“網線”,以新媒體通道的大暢通搶占宣傳工作的制高點。
服務地方改革與發展是宣傳部門與生俱來的“DNA”,宣傳工作不僅要把黨的聲音傳遞給老百姓,更要在服務本地經濟、推廣本地文化中“俯下身子”,廣泛聚合和有效運營各類本土資源,精心埋好“地線”。立足本地,采取本地化策略,深入挖掘本地產業、人文、民生、旅游等資訊,做強本地新聞和本地內容。當然,新聞只是媒體內容生產的一部分,還可提供更多本地化文化生活服務,聚焦當地生活、講好當地故事。通過定期舉辦主題沙龍、高峰論壇、學術會議等方式促進信息公開和交流,減少和規避由于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的誤解,營造開放透明和諧的宣傳文化生態。
綜上所述,新媒體視野下的黨政宣傳工作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其傳播途徑更多,覆蓋范圍更大,互動性更強。在新形勢的發展下,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深化對于宣傳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宣傳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宣傳方式和宣傳內容,當好主旋律的“共鳴箱”、正能量的“傳播器”,掌握話語權、贏得主動權,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