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度尾鎮霞溪小學 李仁明
在小學實驗課程中,很容易出現實驗材料的破壞。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意外來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而不是一味批評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四年級的科學課中有《讓小燈泡發光》的實驗,可能會有學生因為把小燈泡接在了多節電池上造成小燈泡的燈絲燒斷,這時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學生觀察小燈泡的結構,講授燈泡的發光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同時讓學生切身體會電壓過大的危害以及實驗安全的重要性。在我們的小學生科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都會在實驗前強調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要愛護實驗器材和材料。而有些國家則認為破壞和危險的因素是必然存在于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學創新精神可以在破壞性實驗中得到發展,所以他們是鼓勵學生進行破壞性實驗的。
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發展水平是指學生通過參加教學活動后有可能達到的水平,也泛指學生的發展潛力。要想促進學生發展水平,針對性策略之一,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提供具有難度的教學內容和有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激發學生的潛力。以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觀察種子發芽》為例,教師讓學生將綠豆分別放在干燥的、真空的、低溫的環境中,然后對比觀察發現它們的生長狀態,幾天后學生會發現缺少水,合適溫度和空氣的豆芽完成無法成長。這一破壞性實驗說明:植物的生長需要陽光、水和適宜的溫度。
兒童的思維啟發源于主體對客體的動作。真正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理論學習,而是將事物呈現在兒童面前,通過主觀行為對客觀事物造成的后果來分析和判斷科學知識。這是一個通過具體實驗將知識內化于心的過程。一些有意而為的破壞性實驗,可以引發兒童真正地學習。小學科學所研究的事物都有其自然規律存在,怎么帶領學生去發現這些規律,并且掌握這些規律就是教師需要思考的。
大多數科學知識都是很抽象的,單靠言語講解,學生無法理解,只有將客觀事物呈現在學生面前,才能直觀地了解。破壞性實驗的目的就在于此。比如,在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電磁鐵的電力》中,教師在講解電磁鐵與磁鐵的不同時會講到磁鐵的磁力是從兩極向中間減弱的。這個時候很多學生會認為磁鐵中間幾乎是沒有磁力的,但實際上磁鐵中間是有磁力的,并且斷裂后會分化出新的兩極,僅靠簡單的知識講解,學生可能很難明白這一點。如果教師通過破壞性試驗將磁鐵摔斷成兩截,讓學生自己觀察斷裂后的磁鐵。學生就能很快明白磁鐵中間也有磁極,且斷裂的磁鐵重新分化了兩極。
科學往往是抽象、模糊的,單靠理論學習,無法實現有效教學。當遇到語言、圖片或者視頻,都無法解決的教學難題時,就必須用到實驗,親身實踐,現場教學是最直接明了的教學方法。
在小學科學課堂操作破壞性實驗時,必須時刻注意安全問題,試驗要在可控范圍內開展。科學是一條不斷探索學習的道路,在追求科學的道路上,犯錯是不可避免的,并且試錯也是一種安全教育的方式。教師可以在可操控的范圍內盡量讓學生試錯,在這個過程中,既能教育學生對于安全問題的重視,也能培養學生的求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