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心養小學 陳美英
民間藝術中,剪紙藝術的發展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普及的程度比其他的民間藝術更廣泛、更實用。剪紙作品中大都表現出勞動人民對吉祥、如意的祈求,對生命的渴望。其中求生、趨利、避害的愿望始終貫穿于民間剪紙的審美理想。
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以歷史悠久、流傳深遠、技藝精湛、富有濃郁鮮明的地方特色而著稱。千百年來,各民族人民創造的絢麗多彩的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各民族社會生活、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和審美理想等方面的豐富內涵。郭沫若先生曾以“一剪之趣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的詩句贊譽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這句話十分貼切與深刻地形容剪紙藝術的內涵。而將剪紙運用到小學教育中,讓學生了解傳統的民間工藝技術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將剪紙藝術融入現代設計教學既能使學生通過教育學習到一種傳統手工藝技能,又能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加深對文化厚土的感情。其次,學生在設計教學課上學習剪紙藝術,可加深對民間美術的興趣和對藝術的理解,拓寬他們的知識領域,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的藝術現象的關注程度,培養社交協作能力,勤于思考、勇于創新的能力,陶冶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情操。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運用剪紙藝術是很重要的。
小學生大多處于6~12歲這個年齡階段,本身心智就不太成熟,在課堂上不太容易被管束,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走神的情況,這會大大降低學習效率,而剪紙這種隨心所欲的情感抒發和無所拘束的自由表現,正符合小學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適合小學開展藝術課改工作,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提高藝術品位和創造能力,帶動學生整體藝術素養的提升,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注入文化底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學生、教師、學校的共同發展。
剪紙藝術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手部肌肉,而且由于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可以達到鍛煉手眼協調能力的目的。當一張白紙拿在手中的時候,首先要思考這樣幾個問題:創作對象是什么?我要制作什么?我要使用什么方法來剪刻?通過問題可以鍛煉協調能力,做到手心一致,還可以挖掘潛能,開發智力,促進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比如在二年級下冊《剪紙動物》教學中,教師以多媒體的形式,將小動物的形態展示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一些作品(喜鵲登梅、動物樂園等)引起學生對剪紙藝術的興趣。通過講解剪紙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制作出自己的作品,自己動腦思考避免一味地模仿。
學生的學習態度,對于教學過程是相當重要的,并不是說教師多認真學生就可以學得很好,教師教得再好,學生不想學,或者不認真學都會有影響。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對于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可以利用身邊所擁有的條件讓它變得有趣味,比如在講解四年級下冊《剪紙故事》時,教師先導入故事,通過剪紙作品,引出今天的學習目標——運用剪紙來表現故事。
例如,
教師:同學們,你們愛聽故事嗎?
學生:愛聽。
教師:老師今天為你們帶來了兩個特別的故事,你們想聽嗎?
學生:想聽。
教師:好,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你們要認真聽,仔細看,聽完后要告訴老師它們的特別之處,行嗎?
學生:行!
教師講故事:A說:“今天,我和妹妹一起到草地上喂小松鼠,小松鼠可乖了,一點都不怕我們。瞧!我們玩得真開心。”(出示相關剪紙畫面。)B說:“星期天一大早,李濤和王明兩位同學就去幫老奶奶抬東西。瞧,他們干得多賣力呀!”(出示相關剪紙畫面)
教師:我給大家帶來的故事講完了,現在請同學們說一說,剛才這兩個故事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
學生:我發現,今天老師講的故事里的畫面是用剪紙的方法做的。
教師:嗯,剛才這位同學觀察得真仔細,那么你們和他的想法是一樣嗎?
學生:是。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剪紙的方法表現故事。(板書課題:剪紙故事)
真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于發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一味地去逼著學習,那樣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進行自我探索式的學習,發掘潛能,提升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在剪紙的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可以提出一些建議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將解決辦法直白地告訴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辦法,一方面避免了學生過度地依賴教師;另一方面也培養和提升了學生的動腦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所要接受的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剪紙藝術,不僅使我們中國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讓學生認識到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而且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使能力得到綜合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優秀的剪紙作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我創新能力,更好地發揚中華文化,使剪紙藝術得到更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