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新民中心小學 邵年輕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素材。教師上課前需要深度解讀教材,學生也應該深度閱讀教材,再帶著閱讀所得和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教材的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升。本文嘗試以計算類教材為例,闡述引導學生進行教材閱讀的策略。
數學教材的例題中,有許多提示語、黑體字、插圖等,它們有的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思路,有的對學習的難點進行點撥,還有對結論、方法、規律等的總結。借助教材中的各種提示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重點、理解難點。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退位減法”例2中,教材呈現了小精靈的兩個問題、一幅插圖、一個帶紅色小字的豎式和三句黑體字共7個提示。教學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這個例題的內容,并依照一定的程序思考:
例題中小精靈提了幾個問題?你會解決這些問題嗎?題目中的插圖你能看懂嗎?結合小棒圖理解右邊豎式的計算過程。
重點理解每句黑體字:
1.豎式上方紅色小字和豎式下方的黑體字你能理解嗎?
2.根據小棒圖和豎式計算過程,你能理解黑體字“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嗎?
3.思考最后一句黑體字“想一想:從十位減起方便嗎?”并說說你的理由。
經過這樣細致的觀察與思考,學生基本能借助這些提示理解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只要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點撥即可,省時省力。學生也會因為有了這樣觀察、思考的過程而對教材感到親切、熟悉,并且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進而更加喜歡閱讀教材。久而久之,學生就能積累自主閱讀教材的經驗,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將產生巨大的效益。
發現例題之間的區別,提升學習能力。
數學教材每一個單元都是由若干個相關聯的例題組成的,每一個例題都蘊含著至少一個知識點,且每個知識點都是在前一個知識點的基礎上生長延伸的。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一個單元中的相關例題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例題之間有什么不同點?每一個例題的新知識點是什么?原有的計算方法能解決新問題嗎?
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的“加法”這一模塊中,教材安排了三個例題。教學前,引導學生先閱讀例題的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1.你能解決例1的問題嗎?注意提示語和小精靈的問題。
2.例2與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即新知識點)?這個不同之處,會導致計算方法上的不同嗎?根據例2中的提示語,應該在原有的計算方法上做怎樣的完善和補充呢?嘗試完成例2。
3.再看例2下面的問題,思考后,把教材中小朋友討論的內容,你認為重要的部分標上記號。
4.例3與例2相比,又有什么區別?用例2的計算方法能解決例3嗎?試試看。
這樣,學生在教師講授之前,就能注意到例題之間的不同;課堂教學中,學生能交流自己的思考并得到答案時,也就掌握了萬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突破了進位加法的難點,從而達到不教自會的效果。
教師經常這樣引導學生解讀教材例題,學生就能主動聚焦新知識點,提高自學效率。久而久之,還能感悟到知識之間的聯系,甚至掌握學習知識的竅門:只要掌握了第一個例題,其他的題目無非就是在這個方法的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罷了。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就能獲得一個質的提升,課堂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數學教材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編排的,如果能透過獨立的知識點看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就能發現數學知識的本質。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時,要幫助學生跳出一個例題、一個單元甚至是一個年級的界限,讓學生能在跨課時、跨單元、跨學段的教材中,找到同一個類型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網絡。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之前,引導學生提前閱讀教材,思考:
結合教材中小朋友的提示語,嘗試計算例1、例2,并將書上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補充完整。
回憶整數加減法、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想一想,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和整數、小數加減法的“相同數位對齊”有什么聯系?你認為,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法計算方法一樣嗎?
這樣的思考和發現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習方法的整合,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在學習“分數除法”單元時,也可以像這樣引導學生發現整數除法、小數除法、分數除法計算之間的聯系,學生也將在對比和聯系中,對教材達到更深刻的認知,不斷完善知識體系。
綜上所述,經過這樣有意識地進行閱讀教材的策略指導,學生一定能從看似簡單枯燥的教材中把握住重點與難點,發現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