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城關第一小學 廖小花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前,要認真地解讀教材,對教材進行整體的分析與整合,將具體的知識分類。這樣能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厘清數學知識的結構,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有關的知識網絡,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例如,為一年級的學生講解“認數”時,可以運用數位筒的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通過搭配語言、認真觀察和動手操作,充分發揮五種感官的作用,通過對“數位筒”的操作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計數單位”和“數位”的概念,將“計數單位”與“數位”的關鍵位置凸顯出來,在對數認識的逐漸深入之下,學生個體將潛移默化地吸收這些“知識結構”,并將其內化為“認知結構”,這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數學的方法與知識,對碎片化處理數學方法與知識的情況做出改變,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觀念得到強化。
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進行階段性的知識整合,對近期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關的整理與分類,將知識系統性地呈現出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成知識網絡,優化認識結構,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例如,教師在進行“圓的面積”教學后,應該引導學生整理小學時期所有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幫學生回憶如何推導各類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中,對各類平面圖形面積計算公式間所包含的邏輯關系進行深入的把握,為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建立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將散落、零碎的連接成線、組織成網,進而構建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地豐富探究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通過親自參加探究活動,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與內涵,進而在頭腦中形成有關的知識結構,從整體上提升教學質量。比如:教師在初步為學生講解“角”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出“角”的形式,然后引導學生自主地畫角,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角的性質和結構,學生通過親自探究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在頭腦中形成有關思維方式,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所學的知識真正地應用于實踐生活中,促進知識的遷移應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事實上,一部分數學知識雖然從表面上看并無關聯,可是學生經常會運用相同的學習方式來對這一部分知識進行探索,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思維,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學習方式,為學生的日后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相關的知識,還要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數學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小學生由于年紀較小還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學習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采用結構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