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仙芝 吳繼革
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體現著他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扮演何種角色,直接影響著實驗教學的效果。筆者通過多年實踐和感悟,認為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自身角色,發揮教師作用。
教師在實驗前對實驗器材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保證學生做好實驗的關鍵。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和提供一定數量的、性能穩定的材料,使每個學生都有可供觀察和操作的材料。教師在選擇材料時要研究材料的特點,選擇那些與揭示科學概念有關、安全性能好、適合兒童自行探究的材料。比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實驗,教師準備鑼、鼓、笛子、二胡、音叉、小槌、支架、帶吊線的泡沫球、水槽、水、空礦泉水瓶等。學生操作這些材料發聲時,發現無論鑼、鼓和二胡等固體,還是水槽里的水或者笛管和礦泉水瓶中的空氣,只要讓它們發生振動,就能產生聲音,如果停止這些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消失。學生通過反證法的探究實驗,對“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概念,印象非常深刻。如果教師不是選擇和提供結構性的材料,學生的實驗就有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學生的思維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師提供結構性的材料有利于體現實驗教學的簡約性規律,同時也隱含了對兒童自行探索活動的地位與作用的設計。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人,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服務者。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好充分的有結構性的材料,然后提出實驗要求和注意事項,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生操作失敗,也是有益的嘗試。教師只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情況、學習需求、匯報交流,從中探查問題解決的程序、概念形成的層次、認知道路上的困難,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準確的判斷,給予及時有效的個別指導和幫助。比如有的學生想試試用包裝繩在頭皮上摩擦能否吸引紙屑,教師可以給他送一節包裝繩;看到同學準備的實驗材料品種、數量不一樣,教師幫助同學互通有無;有的實驗材料經常用到,帶來帶去不方便,教師替他們保管;發現有的小組合作不愉快,教師過去做些協調工作;有的小組得到了與結論不符的現象,教師要及時分析原因,幫助學生按正確的方法進行觀察和實驗等等。
教學活動是一種情感的互動,和諧的氛圍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究熱情更加高漲,課堂更加生機盎然。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相對充裕的時間和合理的空間,給他們自由活動的權利。只要是在進行有意義的探究,允許他們隨意站立和下位,鼓勵他們相互議論。對于有失誤的學生不指責、不批評,而應給予理解和適當引導,為他們營造一個有安全感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敢于再一次地探索和思考。
集體研討是實驗教學中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必不可少的過程。當學生在實驗中獲得較典型的事物表象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集體研討。在研討中,教師不能自居仲裁地位,教師的主要作用是見機提出問題,選好發言人,巧妙地促使不愛講話的學生發表意見,愛講話的學生不要講得太長,同時要注意研討的“有效度”。比如筆者曾執教《毛細現象》一課就較好地體現了教師在這方面的教學技巧。學生實驗結束后,匯報各組實驗情況。在匯報過程中,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為什么有的物體水能上升,有的物體水不能上升?”“為什么同樣的材料水上升的高度不一樣?”……這時,我用投影展示典型實驗記錄表,給學生10分鐘時間自由討論:什么樣的材料水能上升?同樣的材料在什么情況下水上升得高些?在學生研討中,教師作為引導者和鼓勵者,在巡視中及時發現問題,并選擇時機引起認知沖突。而學生則在民主氣氛中自由開展討論、交流和辯論,通過比較、分析,形成共識。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去偽存真,歸納概括什么叫毛細現象,在什么情況下容易產生毛細現象,根據毛細現象產生的條件解決實際問題甚至提出發明設想。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是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因此教師要授之以“漁”而非“魚”。教師在實驗技能的傳授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膽小,對實驗器材的操作產生畏懼感,從而影響實驗操作的效果。教師要正確引導這些學生明確自己在操作中的主體地位,消除畏懼情緒,認識操作成功與自己能力的關系,努力建立積極的操作態度。對于無操作興趣的學生,重點了解學生產生厭學和對操作抱有否定態度的原因,創設師生情感相容的氛圍以及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持久穩定的學習興趣。
盡管存在操作障礙的學生并不是太多,但是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實驗材料要服務于整體教學,因此教師必須發揮“操作障礙診斷者”的角色作用,對癥下藥,因材施教。
有句俗話:“習慣養得好,終身受其益。”從小養成良好實驗習慣對于以后做人做事都很有好處。學生的良好實驗習慣包括方方面面,但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實驗前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準備實驗器材;實驗中能自律、實事求是,具有合作精神,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實驗后及時收拾整理儀器,寫觀察報告、實驗日記等。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首先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質,養成嚴謹負責的科學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科學精神。這樣的教師為人師表,學生就能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教學才能有良好的“師承效應”。另外,學生的實驗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師經常督促、檢查評比,對少數同學可能要“反復抓,抓反復”進行強化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