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組,是推動學校課程和教學改革、提升教師素養的專業社群。教研組對于學校品質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起著其他組織無法替代的作用。教研組既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職能,又有學術團體的性質。教研組建設,行政思維與學術思維并存,不能偏廢任何一方,但要明確,行政職能為學術研究服務。筆者所在的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東橋小學教育集團,以共讀共寫共研的方式高品質建設教研組。這種方式,有效地解決了教研組建設中的典型問題。
一些學校教研組為了完成學校交給的教研任務,不講究質量,使教研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一學期的教研組工作計劃,可能就是一張教研活動安排表。表格中,有的甚至只有上課者的姓名和大致月份,沒有上課內容,更沒有教研主題。有的學科,雖然有教研主題,但大多是上課教師自己上報的,上課者本身也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是隨意填寫而成的。教研組長匯總后的教研活動安排表,沒有一個統領意義的主題,致使教研主題與教研活動隨意化。
教研活動計劃的隨意性,往往導致教研過程的形式化。上課者將教研課上成家常課,教學設計沒有突出研究主題,有的根本就沒有主題;聽課者,只是為了完成聽課筆記的記載任務,評課是貼標簽式,有的甚至不集中組織評課,聽課者將自己的三言兩語發給教研組長,教研組長負責謄寫在相應的記載表上,以應付檢查。
教師年年上教研課,但自己的專業成長緩慢,甚至停步不前或倒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研活動總處于低水平重復狀態。上課者對教研主題沒有研究,聽課者聽課前沒有閱讀相關文獻,對研究主題沒有思考,評課時拋開主題不著邊際地漫談,教研組長只顧收集相應資料,這種為完成任務的簡單的行政思維方式,導致研究淺表化、低效化。教研活動名存實亡,但檢查時資料齊全,這種應付檢查式的教研,耽誤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教研組,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共同體,理應成為教師期盼參加的學術性組織。教研組建設,正在不斷降低其行政功能,放大其學術功能。共讀共寫共研,力求共同參與,共同提高,突出的是“讀、寫、研”一體化。
有專業水準,有組織能力,有奉獻精神,是教研組負責人必備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專業水準”,包括有厚實的學科知識,有前瞻的教育理念,有高超的教學藝術,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有專業的研究方法;“組織能力”,包括教研活動的策劃能力、部門之間的協調能力、活動現場的掌控能力、對外交流的溝通能力等;“奉獻精神”,包括不計名利、任勞任怨、甘為人梯。以這三個條件為標準,優先考慮中層干部,中層干部中無合適人選的,暫由校級干部兼任。
教研組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文化,如果脫離了課程與課堂支撐,就是空中樓閣,就是鏡中花、水中月。我們學校以“教育是美的歷程”為追求,以“向美而生”為校訓,申報立項了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審美的人生態度啟蒙教育研究”,以此統領學校的課程建設與課堂變革。
語文教研組以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審美視域下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來策應“向美而生”這一辦學理念,中高年級語文教研組則開展了“審美閱讀視域下語文深度學習研究”(此課題已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重點資助課題),低年級語文教研組則開展了“基于審美體驗的閱讀教學研究”。教研組實行“讀、寫、研”一體化的活動方式。
讀。這幾年來,語文教研組教師共同閱讀了王一川的《美學與美育》、宗白華的《美學與藝術》、朱光潛的《談美》、傅國涌的《美的相遇》、曾繁仁的《美育十五講》以及凌繼堯的《美學十五講》等著作。除了共讀普適性美學著作外,語文教研組還突出學科屬性,組織教師共讀了楊進紅的《審美體驗視域下語文閱讀教學研究》、朱光潛的《談文學》以及王尚文的《走進語文教學之門》《語文品質談》等。教研組每學期集中開展讀書交流活動8次,遇到較深的內容,就一篇一篇地組織學習。
寫。就是寫讀書心得,寫研究論文。語文教研組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定期推介教師的讀書心得文章。其中《探尋課堂之美》《教育,成人之美》《從〈歌德談話錄〉悟教育之道》《讓學對話審美》等讀書心得文章已發表在省級刊物。在教研活動之后,教師圍繞主題認真撰寫聽課心得或教學論文。
研。強調系統化設計。2018—2019學年度,中高年級語文組圍繞課題,先后開展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訓練”“基于審美體驗的閱讀教學”“語言表達訓練與審美體驗相融合的閱讀教學”“指向讀寫結合的小學語文審美閱讀教學”“審美體驗與深度學習相融合的閱讀教學”等專題教研。
教研組建設重在實踐,力避紙上談兵。為了開闊教師教學視野,在更大平臺上推動“共讀共寫共研”一體化建設,學校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
與大師同臺執教。語文教研組每學期都邀請著名特級教師來校上公開課,每次活動都安排年輕教師與特級教師同課異構或上同類型的課。通過與大師同臺上課,讓年輕教師看到與特級教師的距離,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
組團對外互動。學校每學期安排3次這樣的活動。每次活動明確主題,參與互動教研的學校教師共讀共寫共研。比如,與揚州大學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開展“語文深度學習”研究,與蘇州市姑蘇區城東中心小學開展“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每次教研互動,都將上課、講座、研討結合起來,多元呈現研究成果。
讀,不僅讀紙質書,還包括考察實踐。在共讀《泰州學派》后,我們帶領教師走進王氏宗祠,請館長講解王艮《樂學歌》的創作背景及時代意義;在共讀《胡瑗》時,我們帶領教師走進安定書院,請文化名人陸鎮余講解“明體達用”教育思想。我們還先后走進施耐庵紀念館等。在研學實踐中,深刻領悟教育家、文學家的思想,厚實教師的文化底蘊。
共讀共寫共研,是為了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而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改進課程實施,改革課堂教學,提升學科育人質量。這里的責任,就是學科育人質量。我們學校反對教研與教學脫節,反對成果只服從于教師自身各種頭銜的獲取。我們也反對教師只教學,不研究,不讀書,不寫作。因為這樣,教師就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育教學的方式就會老化。教師種好責任田,就是用符合時代的科學方法來提高學科育人質量。
教研組建設是學校教科研的中間環節,往上聯結的是學校文化建設,往下聯結的是教研活動。教研組是教研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實施者。共讀共寫共研,使教研組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的軌道。
共讀共寫共研,內容選擇非常重要。要立足校情,立足師情,著眼發展。當前,教師閱讀、寫作、教研,已得到越來越多學校的重視,且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在實踐過程中,讀什么、寫什么、研什么,缺少通盤考慮,系統化程度不夠。我們之所以為教師們選擇讀美學與美育方面的書籍,是因為學校以“向美而生”為校訓。起初,在與教師交談的過程中,教師們對“美”“美育”知之甚少,思考不多。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理論知識支撐,學校的校訓就會成為口頭上的空話,無法落地,也不會成為推動師生成長、學校發展的動力源。“共讀共寫共研”一體化,指向的正是基于校情的學校文化建構。
教育活動主要在課堂,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教研組建設,最直接、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推動課堂教學變革。就學科教學來說,值得研究的內容是很多的,不同年級段、不同時間段研究重點也不一樣。比如,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發現美、體會美、創造美”,則是很重要的研究話題。一個階段,學科研究的切入口要小。這樣,教研組建設才實在,才能讓教師們喜歡,也才能取得實效。
課程在學科領域如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教研組責任重大。教研組要發揮好引領、幫扶作用,要善于培植典型,適時推介課程改革成果。我們學校各個學科教研組,都有校本課程項目。比如,體藝組的武龍、衍紙、國畫、器樂演奏、足球、籃球等課程;數學組的“數學與生活”“數藝融合”等課程;語文組的“課內外對比導讀”、繪本閱讀、智慧閱讀等課程;英語組的情景劇表演課程……這既是策應近幾年學校提出的“高品質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又是將課程、課堂、科研結合起來的具體表現。教師們共讀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等專業理論書籍,開展了校本課程研討活動,撰寫了課程建設方面的論文,提升了課程實施水平。
共讀共寫共研,是教研組建設十分重要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師詩意棲居的高品質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教研組建設也是影響教師過上詩意生活方式的引導者。教師的生活方式又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一群喜愛閱讀的教師,就會使學校形成濃濃的閱讀氛圍;一群喜愛寫作的教師,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寫作生活;一群喜愛研究的教師,也在培養著學生探究性學習、創造性生活的能力。這樣的氛圍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學校品牌不是“打造”出來的,而是日積月累自然而然形成的。學校品牌是學校教育教學以及生存方式的彌漫結果。共讀共寫共研,有助于師生的生活方式變得更美好。這里舉兩個例子。一是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來校參加讀書節。校長、教師、中高年級學生以及學生家長都讀完了他的小說《草房子》《青銅葵花》《蜻蜓眼》,不少學生、教師和家長還寫了讀書心得,探討了共同的話題:作家為什么以“蜻蜓眼”為題目?曹文軒來到學校,聽閱讀欣賞課,看師生的讀書心得,與大家現場交流,談了自己為什么以“蜻蜓眼”為題。他的答案,與我們想的都不一樣,這給大家的閱讀帶來了很多啟示。他的到來,推動了學校語文教學方式的變革,擦亮了學校閱讀欣賞教學的品牌。第二個例子是,今年我們學校舉行“教育是美的歷程”第一屆主題學術研討會,各教研組圍繞共讀的美學專著展開深度交流,并匯報與此相關的校本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實踐,語文教研組介紹了“審美視域下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實踐”所走過的歷程及成果。邀請的專家對大家的講述進行了點評。這樣的主題學術活動,使大家對“向美而生”的認識更深刻了,對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明確了。學校“審美教育”品牌,就在這樣的活動中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