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大學畢業,加盟南通二中。那時的教學以講授為主,形式單一,基礎弱的學生全程埋頭抄寫黑板上的板書,教師常常是自問自答,師生、生生之間很少互動,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業成績也不理想。
為了改變當時的課堂教學狀態,2009年,學校著力構建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態的“助學式課堂”模式,先在小范圍內推行,我所在的高二(1)班即是實驗班之一。我將全班分6組,每組8人。因為是實驗班級,導教導學都在探索中,供學生合作學習的材料需要我自己編制。我總是利用下班后的時間認真研究全國各年份高考試題,并對課后習題進行改編,腦海中的“題庫”迅速增大,解題能力也迅速增強。同事有時問我一道題,我會告訴他是哪一年的高考題,或是由書上哪一頁的習題改編,那時心中滿是自豪感。以前講習題,總是從第一道講到最后一道,特別難的直接跳過;有了對各種習題的深入研究后,習題講評課前,我都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統計,了解他們哪些問題掌握得較好或者還不夠,有時還把學生的草稿紙收上來查看,從學生具體解題過程中發現其知識漏洞。從此,簡單題學生能自主解決,難題會通過小組討論解決,學生不再輕言放棄。討論時他們表情豐富,有的手指黑板上某個步驟激烈討論,有的側耳傾聽,有的翻書查找依據,有的則奮筆疾書。輪到小組代表發言,他們自信滿滿;也有學生會對發言同學的講解提出質疑,對方會很有禮貌地予以回應。
在互評、糾錯、體驗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認知提升,情感也融入課堂,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成了學習的主人。小組成員在傾聽他人講述時,懂得了尊重和理解他人。小組成員主動關心組內解題能力弱的同學,充當小老師,熱情講解,無形中增強了責任意識,強化了責任擔當。學生討論時,我也走到他們身邊,一起探討,耐心聽學生講述。助學不止在課內,還向課后延伸。2009、2010兩年,不管刮風下雨還是地凍天寒,我都利用周末到學生建立的不同學習小組去義務輔導。付出終有回報,2010屆高三(1)班數學高考成績超省均30多分。教師真誠地愛學生,學生感情和智慧的大門也盡情敞開。學生對我的情感很深,當得知我生寶寶時,他們用光盤錄下每位同學的祝福的話寄給我,我為此倍感幸福。我愛學生,也被他們深深地愛著。
“助學式課堂”讓我更加深入到學生學習中,關注他們的每一個學習細節。有的學生草稿紙很清晰,糾錯時一下子就能找到錯因;有的學生草稿紙很凌亂,每次訂正,總要將題目再寫一遍,有時又算錯了,浪費不少時間。為此,我要求所有學生將16開草稿紙折成小方塊,每一題解答過程都只寫在一小塊上,區劃清楚。剛開始時他們不太適應,一段時間后,很多人會在草稿紙上自我糾錯,學生解題正確率提高了,書寫也愈發清晰。
“助學式課堂”源于“為每一個學生健康人生盡責”的理念,源于“敬孺”校園的“愛育”傳統。雖然學生學業基礎不夠牢實,但我們不放棄、不拋棄,使他們的學習自信、學習能力逐漸提升。2012年,學校全面推行“助學式課堂”改革,2014年高考成果顯著,全年級數學均分超省均分。
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我不斷強化教育科研意識,加強業務學習,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校外交流活動,先后在校外執教“拋物線的標準方程”“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等公開課。2018年,我在青海省貴德中學上了一節“導數在研究函數中的應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效果良好,“助學式課堂”得到當地師生的喜愛和認可。2010年起,我先后獲評市師德標兵、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一等獎,多篇相關論文公開發表。我由一個普通教師成長為學生心中的“名師”。
弗洛姆說,愛乃是純個人的體驗,很少有人完全沒有體驗過愛的情感。每位學生都是有感情的獨立個體,“助學式課堂”激發了他們良好的學習情緒,也激活了他們內在的愛心,師生之愛、同學之情在學習中體驗、獲得和延續,也反過來促進了師德、師能的提升,使教師更有能力愛“好”每一個學生:愛在“助學式課堂”中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