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磷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創新性思維的萌發點。培育課堂民主氣氛,讓學生樂于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提問意識,讓學生有問題可問: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和技巧,讓學生善于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新的問題就要找到問題的關鍵。”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曾說:“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產生?!笨梢娕囵B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新課改也把學生質疑問難作為學習數學的重要活動方式?!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迸囵B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問的能力,是創新型人才的關鍵。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課堂上學生如果出錯,你會怎么對您的學生說呢?是火冒三丈還是冷靜對待?是批評教育還是順勢引導?如果學生出現了錯誤,我們何妨停下腳步,對學生說:“錯誤真是一個寶貝,為我們提供一個又一個糾錯進步的機會。你的錯誤使全班找到進步的方向,謝謝你的這個錯誤?!北砻嫔峡催@是我們課堂應急處理能力,實際上卻是我們教育教學理念的認識和提升。如果我們課堂是以學為重的,以學論教的,我們肯定就會把握好課堂上的錯誤資源,眼睛不是盯著學生的錯誤,無限放大學生的錯誤,而是看到這些錯誤資源的可貴,以錯為憑,糾錯提煉,一人出錯,全班受益。比如,《圓的認識》這課的教學,學生在探究圓的直徑和半徑的特征時,一部分學生畫的直徑和半徑沒有經過圓心,教師該怎么處理呢?這時可以放慢教學的腳步,聽聽學生的想法,引導學生發現直徑和半徑的特性,看到直徑是必須“經過圓心而且兩個端點都在圓上”的線段,半徑是兩個端點在“圓心和圓上”的線段,進而弄清了“圓心”“圓中”“圓外”這三者相對的關系,拓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仡^看看,這里的錯誤是“及時雨”般的錯誤,是美麗的錯誤,是多好的探究素材。在這樣的氣氛下,學生還會因怕出錯而不敢發言提問嗎?當我們的教育理念有所改進,我們的思考角度就會煥然一新,課堂氣氛的創設就會慢慢發生改變,由原先的唯成績論發展到學生成長論,由備教材到備學生,以學定教,察學施教,教學相長,課堂氣氛將會更寬松自由,數學研究將會更加深入廣泛,無論老師與學生,都將受益良多。
部分老師可能很疑惑:“我班級的學生心態倒是放輕松了,課堂氣氛也蠻好的,可也不見學生發現問題的數量有所增加,提問的質量有所提高呀?”的確,一個氣氛寬松的班級不一定是會提問題的班級。筆者見過一個這樣的班級:班級氣氛的確寬松,學生活動的確自如,教師行為的確到位,可學生就是不提問,眼巴巴地看著老師,希望老師多給提示,多做講授。這個課堂氣氛慢慢地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節課最終不歡而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究其原因,是教師平常沒有很好地培養好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導致學生遇到學習問題,首先想的不是提問解決,而是靜待標準答案,對老師的講授形成了依賴性。要徹底糾正這種不好的學習習慣,建議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問一問自己,反思下自己平常的教學行為。
1.每一節課您都向學生提問了嗎?問了學生幾個問題?
2.每一節課學生都向您提問了嗎?問了您幾個問題?
3.每一節課學生之間有互相提問嗎?提問的問題小組有解決嗎?
4.每一節課學生問了幾個有效的數學問題?您是怎么引用的?
如果學生養成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會去想問題、找問題,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慢慢地養成了提問題的習慣,教師也就形成預設問題和預設課堂的良好備課方式。
學生有了提問意識、養成提問的習慣后,他們還需要掌握一些提問的方法和技巧,并養成發散性的思考習慣,這樣才能提高問題的質量。所調“教無定法,行必有方”。
要想提問有明確的指向性,就需要教師根據課時內容選擇問題,找到學生的知識起點和認知經驗,啟發學生的學習需求。比如在數學《圓柱的體積》時,學生的認知起點是圓柱的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和圓柱的面積計算,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知轉化為舊知”的探究辦法,學生就會提出“轉化”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圓柱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什么圖形呢?他們之間到底有什么聯系呢?”這樣的問題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需求,學生的課堂熱情被徹底點燃了。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雷特,個人思考的角度和個人水平之間差異,決定了每個人對同一內容都會有不同的解讀。試想:同課異構時,同樣的內容都會上出不同的課堂效果,更何況學生豐富的個性和異常活躍的思考成長空間?記得我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滲透“平均分”的概念,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尋找需要平均分的數量,并表示出每份的數。在尋找過程中,學生發現學過的數不夠用了,于是提出了下面的問題:“以前學過的數不夠用了,我們接下來怎么辦呢?”全班議論紛紛,教師順勢引導:“同學們,想一想怎么表示這種新的數?”學生炸開了鍋,紛紛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班級里面竟出現了十來種不同的表示法,我及時與學生一起比較優劣,優化表示辦法,形成了分數意義的概念。
今天的社會是創新型的社會,我們需要培養的是會思考、會提問、會創造的新一代人才,要讓學生從問題中來到問題里去,培養敢問、能問、善問的新時代人才。學從問中來,問里大學問,唯有抱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決心和不到黃河不罷休的毅力,經過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才能在課改大潮中守住這一方明月,樹立課堂問中學、學中問的教學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