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寧
江蘇省常熟中學圍繞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這一中心,將鄉土文化資源融入校本課程建設。數年來,不同學科的教師圍繞虞山文化開設了多門校本課程,其中包括筆者開設的“常熟書畫欣賞”。本文以其中的一節“《富春山居圖》鑒賞課”為例,談談虞山文化校本課程的有效性教學。
元代畫家黃公望是中國山水畫發展歷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畫風影響了明清六百年的繪畫發展走向,《富春山居圖》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譽為“畫中蘭亭”。作為一名從常熟走出去的畫家,如何讓今天的常熟學子更近距離地感受這位繪畫大師的藝術與才華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專門查找了相關書籍,做了相關資料的整理。同時,考慮到學生實際的接受能力,筆者還嘗試臨摹了《富春山居圖》的一個部分,力求在感性與理性上對本課教學都有充分準備。
本節鑒賞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了解黃公望山水畫的藝術特色,增強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教學重點是對《富春山居圖》的表現手法和意境表達進行較為深入的藝術分析。
筆者在展示《富春山居圖》時說:“黃公望是常熟人,他的代表作《富春山居圖》已經有六百多年歷史。這幅畫命運多舛,它曾被焚燒而斷成兩段,現分藏于浙江博物館與臺北故宮博物院。近幾年,這幅畫成為了眾多媒體追逐的焦點。”隨后,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兩段視頻:一是在2010 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同志以希望分藏在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團圓”為例表達了期盼祖國早日統一的心愿的講話視頻,二是2011 年兩畫在臺北市合璧展出的視頻。
(設計意圖:觀看視頻后學生對于這幅畫的好奇心馬上被調動起來,學生感到這幅畫不僅是歷史,還是現實,更是未來,對于這堂課的興趣也油然而生。)
(1)多媒體介紹中國山水畫。
筆者結合多媒體圖片,簡要地概括中國山水畫的歷史,最后指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就是中國山水畫成熟期的代表作。
(設計意圖:《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代表作,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有必要將山水畫發展的簡要脈絡進行介紹。)
(2)學生對比探究《富春山居圖》的表現手法。
筆者先提問:《富春山居圖》和其他很多山水畫名作一樣,其藝術形式是中國繪畫獨有的長卷畫,其表現手法有什么特點呢?
教師將《富春山居圖》與一幅西方風景畫作為對比,讓學生辨別不同文化中成熟的山水畫(風景畫)在表現手法上的不同。學生很快就能辨別出中國畫取景開闊,可以描繪千里江山,而外國風景畫擅長描繪局部特寫。
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得出: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手法是移步換景,因此能畫出獨有的長卷畫,與外國風景畫的定點繪畫手法有很大不同。
接下來筆者講解表現山石質感的手法——皴法。重點介紹披麻皴與斧劈皴,然后向學生提問:《富春山居圖》在山石皴法上使用了哪一種皴法?學生很快就能說出是披麻皴。最后,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了一段自己臨摹《富春山居圖》的視頻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是本課學習重點之一,采用對比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重點講解。)
(3)呈現資料感悟意境。
筆者呈現了畫家黃公望相關生平資料,將黃公望的繪畫意境結合其生平一起來講解。并且指出:黃公望的山水畫是自身思想的外化,體現了一種“返璞歸真、道法自然”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正是山水畫的精神與靈魂,是山水畫發展的高峰。黃公望的山水畫之所以在明清時期廣受推崇、《富春山居圖》被譽為“畫中蘭亭”,原因也正在此。
(設計意圖:繪畫的意境需要學生的感悟,僅憑言語很難達到有效地教學效果,因此筆者呈現了畫家的生平資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意境。)
筆者再次呈現上課之初播放的視頻,簡單介紹了這幅畫分藏兩岸的緣由。然后讓學生補全《富春山居圖》由于火燒而缺失的部分并作講評。
教師總結:中國山水畫從隋朝的確立到元代達到高峰,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發展到元代的代表作,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設計意圖:這是本課教學中檢驗教學效果的環節。雖然絕大多數學生之前沒有接受過山水畫的訓練,但是通過學習,學生發揮自己想象力,實際的補全效果出乎教師預料。)
在虞山文化校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不可能花費大量時間在校本課程上,所以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進行有效性教學就非常重要,這里的關鍵就在于教師的循循善誘。為此,筆者有意識地在教學參考書之外又閱讀了大量的其他書籍,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又不斷關心社會上發生的與美術有關的新聞,做到書本與實際結合,這些做法從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師的教學思維,幫助教師從一個更新穎的角度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