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我收到一則莫名其妙的短信:“你好!劉老師,感激你的教導!時間很短,影響很深!你越是對我好,我越是怕自己惹禍,給您的班級添亂子,我申請退學。希望我的失禮和突然沒有影響到你,您很好,可是我不配擁有,對不起了。不得不拉黑你了,親愛的劉老師,再見!”
這幾天沒有發(fā)現(xiàn)班里的學生有異常,怎么會有想退學的學生?我感到很奇怪。思來想去,我覺得有可能是Z同學,我把號碼發(fā)送給Z的媽媽確認,Z的媽媽也感到納悶。她說Z很喜歡新的班級與老師。我從信息里“你”與“您”的不斷變化看,Z退學的想法很有可能是一時沖動說出來的,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為什么沖動?又為什么要退學?出于班主任的專業(yè)敏感,我決定透過現(xiàn)象去探究其背后的根源,找到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并想辦法化解,幫助他從迷茫中走出來。
為了獲得比較客觀的第一手資料,我主要通過觀察與訪談收集資料,通過訪談不同主體,全面深入了解Z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
奶奶說:“自從孩子的父母離婚以后,我和爺爺對他便是百依百順,每天看著孩子玩手機,也不敢說什么,生怕孩子不開心。最近我們都覺得這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每個周末回來還能主動幫助做家務,脾氣也變好了許多。前幾日聽他說學校要檢查儀容儀表,要求他把頭發(fā)理短,他很不愿意,可能就有了退學的想法。”
媽媽說:“他小時候很可愛,雖然淘氣,但還算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那時候,我和他爸還沒離婚,整天忙于生計,沒陪在他身邊,但對他有求必應,也沒少在孩子身上花錢。不知從何時開始,這個孩子變得自私、冷漠、暴躁?;蛟S是因為離異對孩子的影響,現(xiàn)在我也經(jīng)常反思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疏忽。”
我發(fā)現(xiàn),班干部的值日記錄本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他的名字。通過訪談,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對他的看法不一。但所有同學都認為:他無視班級紀律,沒有集體榮譽感,除了班主任以外,對其他老師都不尊重,總以犯錯為榮,還帶壞了班級的部分學生。其他科任老師也都反映Z不好教育。而我看到的卻是另一個他:有上進心,只是堅持不了;性格外向,容易沖動;有擔當意識,但總是難以付諸行動,好像他的身體里永遠都有兩個自己在打架。
當我第一次走進他所生活的村子時,正好碰到幾個在葡萄園勞動的阿姨,我問及Z在家的狀況,幾個阿姨就問我,是不是Z在學校又闖禍了。當我說他在學校表現(xiàn)還好時,幾個阿姨露出疑惑的表情,都說這孩子太淘氣,總是闖禍。我又問Z在村里有沒有玩伴時,大家又都說,不愿讓自家的孩子跟他玩,怕他帶壞了自家孩子。
帶著種種疑問,我親自去他家里走訪了一次。當我提出帶他回學校時,他終于擠出兩句話:“不去!我就是個壞孩子、壞學生,老師您別管我了!”無奈之下,我只好找個臺階,對他說:“好吧,今天爺爺奶奶不在家,你先留下來看家吧,等他們忙好了,你再回學校,老師和同學們在學校等著你!”
家訪沒過幾天,他突然又回到了學校,開心地告訴我:“爸爸腰疼,要回家住一陣,暫時不去打工了,這回可以陪我了?!闭f這話的時候,他臉上露出了掩飾不住的快樂。從那時起,我大概明白了他想退學的真正原因。
如果沒有發(fā)生下面的事,我以為退學一事已經(jīng)結(jié)束了,誰知這僅僅只是個開始呢!
我記得一位校長曾說,校園不比森林,我們沒有權(quán)力通過競爭去實現(xiàn)優(yōu)勝劣汰,而是要發(fā)現(xiàn)每棵樹獨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價值。面對永遠不按常理出牌的Z同學,我隨時都可能面對新的問題,我需要從這些新問題中探尋他的生存需求。
清明節(jié)假期的最后一天,他又給我發(fā)來了信息:“劉老師,我有個事和你說一下,我這學期在學校里,就是混日子,你不用管我,反正我在這個偉大的學校待得不舒服。我去學校就是混日子,我下個星期帶手機上課,我就混一個學期,下個學期就走。謝謝!”有研究表明:越是禁止的內(nèi)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強烈好奇心和探究行為。這一次,我沒打算跟他講道理,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先肯定他的想法,再讓他自己主動換位思考。
于是,我給他回復:“謝謝你對我這個不偉大老師的信任,說實話,感謝你的坦誠相見!你說的日子也是我想過的!下周一我也正常上班,作業(yè)正常批改,正常參加考試監(jiān)考和閱卷,平時我不進教室上課,就待在辦公室里玩手機,這樣的神仙日子挺好的。麻煩你幫我跟校長、家長和同學們解釋一下,可以嗎?非常感謝智慧的你能幫我做通他們的工作!”果然,聰明的他理解了我的意思,沒再堅持帶手機的想法,只是這樣回復我:“沒事,我已經(jīng)有打算了,就混一個學期,謝謝老師!”
看到他的回復,我覺得此時再說點心里話,他應該能聽進去:“其實教師這份工作是我在你這個年齡最想做的,是我長大以后最用心做的,是我現(xiàn)在認為最難做的。因為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最在乎的不是教出了多少優(yōu)秀的學生,而是還有多少沒被自己教好的學生!那份遺憾與自責,失敗與痛苦是學生所不能懂的。面對每一個性格不同的學生,教師面臨的都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不知你的打算是什么,我都希望你三思而后行,不管是什么樣的決定,都要有男子漢應有的擔當!”真誠的交流終于讓他放下了警惕,他不再把自己層層包裹,不再假裝快樂,直接道出了內(nèi)心對父母的不滿。
清明節(jié)后,他沒帶手機,手機風波就這樣平息了,但他的那段抱怨父母的話引起我的重視。我打算與他開誠布公地談一次,從根源上幫助他走出迷茫。
一個星期后,他又把頭發(fā)染成了黃色。被動地接受教育對他來說只起到“堵”的作用,真正讓他打開心結(jié)的方法,只有運用“疏”的方法。其實,他并不是沒有是非觀,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對抗著什么?!捌胶馓幚怼笔侵割I導者能夠以包容寬廣的心態(tài)對待各種觀點與問題,在作出決定之前,能夠參考他人的觀點。這次,我決定把問題拋給他,利用平衡處理的方法,讓他從被動轉(zhuǎn)入主動。于是,我們開始了一次開誠布公的談話。
“來到我們班也有一段時間了,你認為我是你信賴的老師嗎?”
“當然?!?/p>
“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相處,你雖然有時會因沖動而犯錯,但最終你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現(xiàn)在看著你每天都在進步,越來越有責任感,有擔當,老師真為你高興!你看,前段時間老師總在幫助你,現(xiàn)在老師遇到難題了,你愿意幫助老師嗎?”
“我愿意,老師您說!”
“其實,咱們班上也有幾個特別叛逆的孩子,比如L、C等,老師知道他們本質(zhì)都不壞,可就是老管不住自己,你若能以自己的經(jīng)驗感受去幫助他們,我相信他們也會變成有正能量的人!為了更好地幫助他們,老師希望你也如實地回答我?guī)讉€問題,可以嗎?”
“可以,老師。”
“你為什么會有退學的想法,真的是不想給我惹麻煩?”
“不是,我是想盡早脫離父母,希望在我的世界里不再遇見他們。”
“你認為退學的想法對嗎?為什么不想讓老師勸?”
“不對。知道自己不該退學,怕您勸我,我退學的念頭會改變?!?/p>
“為什么想帶手機躲在宿舍玩?是特別迷戀手機?”
“不是迷戀,不帶也行!只是沖動時,就想自己變得越糟糕越好!”
“為什么想變得更糟糕?不怕父母傷心嗎?”
“不怕!他們應該也不會傷心!老師,實話跟您說,我是因打架被另一個學校開除才來到這里的。從小到大,我總看到我的爸爸媽媽不停地吵架,他們總是互相推諉,經(jīng)常說話不算話,老是騙我,在我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永遠靠不住?!?/p>
聽到這里,我終于明白了一個十五歲的花季少年為什么變成現(xiàn)在這樣。難怪前一段時間在與媽媽的交流中,媽媽總在抱怨爸爸不負責任;而在與奶奶的交流中,奶奶言語中又流露出對媽媽的責備。一個孩子一直處于這樣互相指責的環(huán)境中,他該相信誰呢?他怎么能有安全感,或許只有自己不停地犯錯,才會引起家人的關注吧!媽媽、爸爸與奶奶都覺得自己愛他,但沒有人真正走進過他的內(nèi)心,了解他的需求、傾聽他的心聲、體會他的感受、理解他的渴望。
看到他說出心里話后如釋重負的樣子,我也終于松了一口氣。交流之后,Z很樂意地答應了我的請求。漸漸地,他從班級的被管理者轉(zhuǎn)化成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的建設者。
隨著離異家庭的增多,像Z這樣被邊緣化的孤獨少年也越來越多。在筆者的班級里,就有20.45%的留守兒童來自單親家庭,相比于生活在健全家庭里的孩子,他們存在的心理問題更多,教育起來也更艱難。通過Z的個案研究,我深知,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的成長不容忽視,作為鄉(xiāng)村班主任,面對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面對鄉(xiāng)村家長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背景,鄉(xiāng)村班主任要喚醒家長的教育意識,給予家長專業(yè)的指導建議,強化家長的教育意識。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狀態(tài)下,一些孩子出現(xiàn)“情感饑餓”狀況,形成厭世、逆反、拜金、內(nèi)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頑皮任性、沖動易怒、神經(jīng)過敏等人格特征,在學習上缺乏主動積極性、自覺性和責任心,學習成績不理想。因此,家長應該承擔起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的責任,不要生而不養(yǎng),或養(yǎng)而不教。[1]
學校是兒童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場所。作為班主任,我們要積極為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營造愛的環(huán)境,加強學校教育,在班級或校園中給予學生正向影響,切不可因為單親家庭留守兒童問題多、家校溝通難而忽略或放棄這部分兒童的教育。教師要讓其充分感覺到學?;虬嗉夁@個大家庭的溫暖。當我們從最初的個體式聚焦,到對世界中的個體生命質(zhì)量的再思考,也就回到了最根本的教育問題:我們需要培養(yǎng)怎樣的學生?我們?nèi)绾螏椭鷮W生活出自己的精彩?我們做得怎么樣?[2]
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社會的力量,攜手社會或社區(qū)服務機構(gòu),通過社會的力量呼吁父母回歸家庭,回到孩子身邊,促進親情的融合;同時為單親家庭留守兒童開展科普講座、心理輔導、參觀游覽等活動,開闊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逐漸緩解他們的孤獨感。
來自單親家庭的留守兒童不應該因父母的離異而成為精神上的被遺忘者,他們的渴望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我們應該讓這個“被遺忘的群體”獲得同樣的關注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