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香琴
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從筆力蒼健的甲骨文到氣度恢宏的狂草,書法一直伴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成為最具群眾基礎的中國傳統藝術形式,它以漢字特有的造型和書寫規律,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筆法、字法、章法,反映人們的氣質、情趣和審美理想。2008 年,教育部下達《在中小學校開設毛筆字書法課程》的通知,2011 年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書法教育正式列入中小學校課程,要求小學三年級以上的義務教育階段恢復書法課程。但是實際執行情況并不理想,多數學校仍然以書法社團的形式“蜻蜓點水”般的開展,因此我們要讓小學書法教育受到切實重視、有效落實,就先要厘清書法教學對學齡兒童成長的重要意義,明確在小學階段開設書法教學的實踐途徑。
中國書法既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也是一門融合諸多藝術種類的綜合性學科門類。作為漢字書寫的特有形式,練習書法是學習漢字的重要途徑。從先秦到近代的名家名帖以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寫經等,都可以體現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書法不同字體的演變過程也是漢字的進化過程,更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因此,練習書法對學習漢字的歷史、演變、釋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活潑好動的年齡里,學習書法能使蒙童提高專注力,鍛煉耐力,養成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因為學習書法需要腦、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書法作品與中國古詩詞、國畫、篆刻、印章的完美結合,筆墨紙硯的相關知識與使用,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學習書法的同時也是習文。
書者,心畫也。著名學者梁啟超說:“美術一種要素,是在發揮個性;而發揮個性最真確的,莫如寫字。如果說能夠代表個性,就是最高美術,那么各種美術,以寫字為最高。”縱觀李斯、鐘繇、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等書法大家的墨寶不僅令人贊嘆不已,而且書法家的品格和風骨盡顯在書法作品中,認真學習書法,體悟書法大家的精神、品質、意志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更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心正筆正,學習書法更是一種品德的塑造。
中國有句老話:字如其人。書法是一個人品行修為的體現,也是一個人精氣神的表達。練習書法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我們建議小學階段的學生從學習楷書開始,因為楷書字體端正工整,沉著穩重,更切合對少年兒童的品行要求;在具有一定基礎之后,可以逐步練習隸書、篆書、行書等,各類字體特點不同,例如行書行云流水,輕松自如,不同字體的轉化帶給學習者的感受不同,所習得的體驗也不同。長期練習書法有利于調節情緒,寧靜致遠促進身心健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文明進步,一個國家的發展壯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華民族要繼續前進,就必須根據時代條件,繼承和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優秀文化,特別是包含其中的傳統美德。書法一直存在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境中,學習書法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掌握書法的精髓需要在廣泛的文化視野中學習,同樣學習書法也是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手段。每一種字體的產生,每一個名家的崛起,每一塊碑帖地矗立,背后都蘊藏著歷史的原因以及當時的審美趣味。因此,學習書法是一種有趣的文化傳承途徑。
當下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學習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藝術教育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書法教學,在小學階段的普及卻不盡人意。除了信息技術的普及以及師資匱乏的原因之外,可能還有很多認識層面的缺失。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在大力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小學階段實施書法教學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我們對小學階段的書法教育教學具有明確的實踐途徑。
1.環境營造,墨香氤氳。
里仁為美,貼合的環境也是教育的重要媒介。小學階段的學生更加注重直觀的感受,也容易受到榜樣的激勵,喜愛模仿。因此接觸書法適宜從“身臨其境”開始。學校利用廊室、墻壁布置一些書法基礎知識,尤其是書法名家的成長故事,利用學生喜歡的繪本形式和生動的故事打動他們,激發學習書法的興趣,讓環境支持教學。另外,學校配備一間具有書法特色的學習教室也是環境準備的一部分,徜徉在書法的世界里,營造更加適切的學習氛圍。
2.他山之石,人師可遇。
經師易求,人師難遇。如今師范類大學的培育對象多是分科教師,書法專職教師的稀缺是推行書法教學最大的“攔路虎”。因此,學校在實施書法教學之前或者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學校內外的教育資源,例如周邊的高校教師、有書法基礎的學生家長以及校內喜愛書法的教師等,人盡其用,方得始終。另外,對于承擔書法教學的教師要加強專業培訓,以期他們的專業技能獲得提高,以教師的學習帶動學生的發展。
3.循序漸進,融入課程。
書法學習是一場持久戰,更像一場馬拉松。從基本的書法基礎知識學習,到握筆姿勢、站姿、讀帖、臨帖、創作,從楷書到隸書、篆書、行書、草書……循序漸進,沒有捷徑。例如書法教學一般從“永字八法”的點畫結構學習入手,在臨習構成書法藝術形式美的“點、橫、豎、撇、捺、鉤、提”等基本筆畫中掌握書法筆法的基本法則。除了筆法,還要了解墨法、作品構成要素、讀帖、賞析等。2013 年1 月,教育部發布貫徹《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規定從2013 年春季開學開始,書法教育將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學生將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因此,學校將書法納入校本課程,納入課時。在具體實施中可以根據低、中、高三個不同的年級段,由淺入深的開展書法教學,從普及到提高,全員學習,才是書法學習真正落地生根。
4.傳承創新,媒體介入。
多媒體技術的介入讓當下的課堂教學在信息量的獲取、教學方法的趣味性、學習內容的直觀度上都有著傳統教學方式不能比擬的優勢。同樣在書法教學的課堂,適當的應用多媒體技術會讓傳統的教學內容賦予現代化的氣息。例如,在介紹書法家生平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則更加生動有趣;電子投影可以將書法碑帖直接轉換到學生課桌上,更加直觀豐富;具有現代化錄播功能的書法教室讓課程資源得以有效保留,師生操作簡單。
作為傳統藝術形式“偶遇”現代技術,適當融合則不會違和,傳統現代總相宜。
5.字立人生,激勵奮進。
君子不器,未來可期。經過書法藝術浸潤的學生,在掌握基本書寫的技能之外,對書法的內涵理解和審美能力都會逐步提高。
學校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書法活動,例如邀請名家走進校園、大手拉小手、參觀書法實踐基地、評選小小書法家等。學校也可以建立相應的評價機制,例如評選“小小書法家”“星級書法家庭”等。在各種藝術活動中進行展示,保持學生學習書法的持久興趣。參加各級各類的書法比賽是促進學生學習書法的有效支撐。家庭的融入也是促進學生學習書法的不竭動力,邀請有書法特長的家長走進課堂,祖孫三代同堂揮毫一定是令人激動的美好場景。
鐵畫銀鉤藏雅韻,揮毫落筆如煙云。傳承祖國優秀的書法文化,感悟中國漢字的悠久魅力,弘揚書法大家的優秀品質,培養藝術的審美情趣,實施書法特色教學,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