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冕
古語云:“字如其人。”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讓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寫得一手好字,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引以為傲的事。對中小學生而言,寫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基本功。
1.寫字是學語文的基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習作的基礎。”近年來,寫字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2011 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其中指出:“書法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中小學進行書寫基本能力既能培養和書法藝術欣賞,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可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養,促進全面發展?!币虼耍莆樟己玫膶懽帜芰κ菍W習語文的基礎。
2.中年段寫字育人策略的釋義。
中年段寫字育人是在小學三、四年級的書法課或語文課的寫字教學環節中,以教學漢字的書寫來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寫字、學會做人的方法。寫字育人策略即是發揮寫字教學的育人功能的策略,借助對漢字書寫的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的學習態度和優秀的行為品格。
寫字教學雖然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卻在小學中年段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著種種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從一些家庭和社會的反應也可以看出,寫字能力作為一項基礎能力并沒有得到社會群體的高度關注。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關心只停留在對高分的期盼上,對待孩子卷面書寫的“不堪入目”熟視無睹。當然,家庭和社會對孩子寫字能力的不重視還與當前的應試教育大格局有脫不開的關系。在三、四年級小學生的考試中,“答案正確”遠遠要比“書寫美觀”更重要,因此寫字能力在很多人的心中地位卑微。
然而反思現在的中年段小學課堂上的寫字教學,也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一是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年段特點。以目前被取材最多的顏真卿《勤禮碑》帖為例,帖中的字難易不一。小學中年段應著重于軟筆基本筆畫的書寫練習,然而一些教師卻讓初學書法的學生整本練習。學習內容不能循序漸進,違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因此,寫字課變得枯燥無味。其二是許多教師的寫字教學不得法。寫字教學應該基于書法學習的獨特性,而不能和其他環節的教學方法混為一談。有的教師帶著學生反復讀教材上的技巧提示,認為可以像朗讀教學那樣,讀懂了寫字要點就能掌握該怎么寫字;有的教師打著“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旗號,讓學生自己盲目練字而不加以指導;也有的教師依然把寫字環節變成自己的“一言堂”,只挑幾個字講評一番便作罷。寫字教學成了語文課上尷尬的走過場,這樣的形式主義教學,是不能落實課改對寫字教學的要求的。
在小學中年段寫字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按照固定的課堂模式進行,但是由于課堂的生成一直充滿著不確定性,各種意外狀況可能會影響到寫字教學。高效的課堂離不開“教什么”“為什么教”和“怎么教”,把握好“教什么”和“怎么教”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
多年以來,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學一直秉持“正心”的教育理念,認真貫徹落實課改精神。學校在寫字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精進,取得了不少成果。校本實踐發現,無論是教學內容的選擇還是教學方法的使用,都應該融入優秀的中華文化。寓文化于寫字育人的過程之中,能夠使中年段的寫字教學取得更佳效果。在此各舉幾例以作說明。
1.名家典故正童心。
書法藝術在發展和傳承的過程中,涌現出了數不清的名家之作,被全世界書法愛好者奉為典范。用一詞總結書法家們練習書法的經歷,便是“勤學苦練”,而這樣的練習心路也被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們用自己的實踐故事證明著。
中年段學生學寫字,最忌驕傲自滿。例如在學習筆畫少的字的寫法時,很多學生會因字形簡單而不重視練習。例如蘇教版語文三下中單元練習的“寫字有方”板塊,列舉了“未”“爾”“予”“士”等筆畫簡單的漢字。課本上對這類字的結構特點總結為“寫好主筆,挺拔有力”,很多學生都能做到突顯主筆,字形規整,但是練了幾次便疏忽要點了。在此處教師不妨借王羲之練寫“之”字的故事教育學生:《蘭亭序》正文里的“之”字出現了20 次,次次不同,各有千秋,為后人嘖嘖稱贊。“之”字三畫,筆畫簡單,但是要想像王羲之那樣寫出的每一個字都別具一格,妙不可言,是需要經過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才能實現的。隨后可出示《王羲之吃墨》《入木三分》等經典故事,讓學生在讀故事中接受勵志教育,端正學習書法的態度。
2.間架規矩成方圓。
漢字的間架結構也稱“結體”“結字”“間架”,千百年來一直備受歷朝歷代書法家們的重視。從唐代歐陽詢的《結體三十六法》到明代李淳的《大字結體八十四法》,再到清代黃自元的《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這些著作無不詳細論述了間架結構之于漢字書寫的重要意義。
在寫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把漢字間架結構的教學放在核心地位。漢字書法之妙,方寸之間別有洞天,正在于每一個漢字的間架結構都獨具文化內涵,它們蘊藏著華夏文明的理義,滲透著炎黃祖輩的先訓。這些隱于書法之道背后的精神,才是書法教育最終的價值追求、寫字育人的最終歸宿。在此舉例述之:
(1)克己謙讓,處世之道
無論何種結構的漢字,都滲透著謙讓原則。中年段的生字表里,絕大多數都是左右結構和上下結構的字,這些漢字在書寫中尤為注意“謙讓”原則。結合中年段的特點,在寫字教學中,不妨滲透著“謙讓”教育。例如在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這一課的生字時,要學寫“規”。在教學中,教師帶著學生比較“夫”的字形在“規”里的變化,學生會發現最后一畫的捺變成了一個點,這是為了讓給右邊的“見”更多空間,這樣整個字的字形才更和諧。在理解了“規”字的書寫要點后,教師可以借機教育學生:漢字雖小,道理卻深,左右結構的字如同左鄰右舍,相互禮讓才能和睦相處。在教學上下結構的字,例如這一課的“緊”字時,不妨把上下部分比作樓上樓下的住戶,樓上的住戶要注意不干擾樓下的休息,整個樓房才更有溫情。因此,上部分的字要注意收縮“又”字的撇腳,為下部分騰空間,字形才會更和諧。教師也可把對“謙讓”的理解用一首順口溜來表述:“你搶我也搶,誰都不舒爽。大家都謙讓,文明好風尚?!痹趯懽纸虒W中滲透著對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讓學生懂得如何與人相處,恰到好處。
(2)取勢平衡,中庸之道
漢字有向背,是為了適應不同筆畫走勢的漢字,讓字體更穩。相背字之如“敏”字,左右向反方向舒展,字體得穩。相向字之如“問”,左右門框要收緊,字形得正。還有一些斜形字,例如“方”“多”“戈”“飛”等,則要根據實際抓住各自的主筆,做到斜中取正。不同的漢字有不同的取勢,目的在于讓字體在田字格中落穩平衡。這與中國哲學思想里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如在寫字課的十幾分鐘里,教師大可以借機教育學生要像認真對待寫下的每一個端正的字那樣,積極認真地對待每一門學科,做個“樣樣在行”的小學生。在核心素養的引導下,教育也要“取勢中庸”,把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當作教育者們最終的教育目標。
(3)合乎規矩,立身之道
漢字的書寫是符合規矩的,古語云:“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睗h字的規矩,無外乎書寫時要遵從的一些法則和習慣。從筆順習慣里的先橫后豎、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到間架結構上的規律如“間距相等”“緊收中宮”“首點居正”“中直對正”,再到章法排練里的規律如“繁字應大”“簡字應小”“長豎突出”等,都是在寫字時要注意的“規矩”。很多學生寫字會“倒筆”,就是因為沒有注意漢字的筆順規律。例如寫“隹”部的字,應該把右邊的三橫寫完后再寫一豎,最后再寫一長橫。不按筆順寫出的字形依然是正確的,但是在以后的行楷、行書等書體的書寫中,筆順的錯誤就會成為阻礙筆意流暢的桎梏。因此,在寫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提點學生:要做一個遵守規則的人。例如在校園里,學生要做到尊師敬長、團結同學、遵守校紀校規;在家庭里,孩子要做到尊老愛幼,勤儉節約,懂得感恩;在社會上,要做個有道德的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于髓……
在教學方法的使用上,南化三小常采用“賞圖讀帖悟書法”,即讓學生通過欣賞與漢字氣韻相通的圖畫、觀察學習優秀的字帖范字來感悟書法規則。漢字本源于世間萬象,圖畫是世間萬象記錄呈現在紙面等載體上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在寫字教學中,可以借助欣賞圖畫來領悟漢字的書寫要點,同時還能讓學生拓寬視野,受到更多優秀的文化熏陶,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1.漢字書寫與建筑之美。
例如“哥”“炎”“圭”“昌”等字,上下結構,在書寫時要做到上面部分寫的略小一些,緊湊一些;下面部分寫的要寬一些,舒展一些。在教學這些結構的字時,可以出示圖片(如圖1)。

(圖1)
這是西安大雁塔,觀察這幅圖,學生不難發現,這座寶塔塔頂尖小,塔底寬穩,氣勢宏偉不凡,圖中寶塔上下相同、上緊下舒的形態結構與“哥”“炎”“昌”等字的特點相似,此謂氣韻相通。學生在賞圖中既領略了中國古代的建筑之美,又感悟到了此類漢字的書寫要點。
又如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左右高低要有變化才會更靈動,就像江南水鄉的屋頂,錯落有致,秀麗宜人。例如:“胡”“卻”“郊”“釘”等字,屬于典型的左低右高式結構,而“野”“峰”“知”“銀”等字就更適宜寫成左高右低。陳逸飛的周莊印象系列油畫正好可以充分展示這種源于高低錯落產生的美感(如圖2)。

(圖2)
2.漢字書寫與留白藝術。
在小學中年段,漢字書寫的“留白”主要體現在字形的疏密有致。其中之“疏”即為留白,為表現漢字書寫之“疏”,教學者不妨用南宋馬遠的作品《寒江垂釣圖》展示給學生。
在出示這幅畫的同時,出示例字“勤”“尉”。這兩個例字都是左邊筆畫緊密,右邊筆畫稀疏,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書畫同源,畫上用空白讓我們“看到”了水面,看到了江心扁舟上的釣客。這就是疏密對比下的效果。有些漢字中,一部分筆畫緊湊,一部分筆畫疏離,只有恰當地控制好疏密的變化,才能使得漢字的字形收放有度、揮灑自如,才能像這幅名畫一樣,給人更多想象空間和美的享受。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把漢字書寫中蘊含的文化滲透在寫字育人的過程之中,會讓中年段的寫字課變得更加生動,會讓更多的學生易于理解,樂于學習,勤于練習,從而使得中年段的寫字教學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