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學來
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中說:“作字惟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勻美。”這就是說,學習書法有兩點最重要:用筆與結字。古人所謂“結字”(或結體、分間布白),即今人所說的間架結構,指書法中漢字的各種筆畫及偏旁部首的組織與布局。明代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說:“能結構不能用筆,猶得成體;但若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這里強調了學書必須先學間架結構。對于學寫字的人來說,學習間架結構、把字寫得勻稱好看是第一要緊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用筆,是對想成為書法家的人的高要求。
對于漢字的間架結構,古人做過艱苦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是從總體上看漢字結字規律。蔡邕《九勢》提出:“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相背。”古人對間架結構總的基本要求,是各部分之間要有聯系,不可散亂分裂。梁武帝蕭衍《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云:“平,謂橫也。直,謂縱也。均,謂間也。密,謂際也。鋒,謂端也。力,謂體也。輕,謂屈也。決,謂牽掣也。補,謂不足也。損,謂有馀也。巧,謂布置也。稱,謂大小也。”這里顯然注意到了漢字結構“分間布白”問題。唐虞世南在《筆髓論》中則把結構與布陣相提并論:“故兵無常陣,字無常體矣。謂如水火,勢多不定,故云字無常定也。”唐孫過庭《書譜》提出了學習“布白”的三段論:“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可以理解為從體勢談間架結構。清包世臣在《藝舟雙輯〈述書〉》記錄了鄧石如傳授給他的一句話:“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鄧完白強調了疏密對比的布白之法,“虛”與“實”、“黑”與“白”須相輔相成。
在對結字總體把握的前提下,古人對間架結構的具體方式,即點畫或偏旁部首如何組合形成各個漢字,也進行了深入研究。東漢許慎曾對9000 多個大、小篆文字進行分類,提出了“六書”造字法,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他在《說文解字敘》中說“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形聲相益,故謂之字”。清代段玉裁解釋說“依類象形,謂指事、象形二者也”“形聲相益,謂形聲、會意二者也”。又說:“析言之,獨體曰文,合體曰字;統言之,則文字可互稱。”即象形與指事為獨體文,形聲與會意為合體字,轉注與假借為獨體文與合體字的衍生使用。今人在此基礎上將漢字分為獨體結構和合體結構,合體結構包括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數以萬計的漢字經過這樣的分類,便能化繁為簡、舉一反三,這是我們學習古代書論結字研究的基本思路。
最早系統研究楷書結字具體方法的,是唐代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以下簡稱《三十六法》),它其實是對“歐體”楷書間架結構方式的總結,提出了三十六條結字基本規律:
排疊 避就 頂戴 穿插
向背 偏側 挑扌窕 相讓
補空 復(覆)蓋 貼零 黏合
捷速 滿不要虛 意連 復(覆)冒
垂曳 借換 增減 應副
撐拄 朝揖 救應 附麗
回抱 包裹 小成大 小大成形
小大大小 各自成形 相管領 應接
褊 左小右大 左高右低左短右長 卻好
對于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的字,可稱之為上稱下載。《三十六法》提出采用“排疊”“頂戴”“復蓋”“復冒”“貼零”等方法進行組合。寫這類字的時候要注意字的筆畫疏密,特別是筆畫較多時,要排列勻稱不可過長或過寬。當遇到上部偏大的字,要注意上面的部首要能夠罩住下面的部分,但也不能過寬;遇到下部較大的字,要注意下面的部首要能夠承載上部,但亦不可過大,影響美觀。
對于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的字,可稱之為左顧右盼。《三十六法》采用“朝輯”“向背”“相讓”“垂曳”“應副”等方法組合搭配。寫這類字時要注意字的左、右或左、中、右要相互照應,既有勢的相向,也有勢的相背。有時須注意字與字之間相互避讓,對于左大右小、左小右大或中間大兩邊小的字要充分考慮。
對于半包圍結構、全包圍結構的字,《三十六法》用“包裹”“卻好”“回抱”“捷速”“滿不要虛”等方法組合搭配。寫這類字時,首先是字的外圍要能夠包住里面,勿使溢出。然后才能講結構里面要充滿,空白不能太多,達到端莊流麗;規范中要求得遒勁飄逸,勿使呆板呈正方形。
對于獨體結構的字,《三十六法》用“偏側”“挑扌窕”“撐拄”等方法組合搭配。寫這類字時,應考慮其筆畫相對較少,但筆畫越少越難寫好。有的要疏密得當,有的要長短適宜,有的要搭配相宜,有的要掌握重心,勿使偏側。可將它們分為這樣幾種關系。(1)離散關系:即筆畫與筆畫之間有一定的間距,互不接觸。寫時要注意距離不可過大,注意疏密。(2)連接關系:即筆畫與筆畫互相連接。(3)交叉關系:即筆畫與筆畫之間互相交叉。(4)綜合關系:即離散、連接、交叉等多種關系綜合在一起。
《三十六法》中提出的“避就”“穿插”“黏合”“意連”“救 應”“附 麗”“應接”“相 管 領”等 方 法,主要是解決單字內筆畫之間和偏旁部首之間的聯系,強調單字結構的整體性及各部件相互聯系的情意、趣味,適應于所有類型的間架結構。古人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談論這個問題,可見單字內各部件相互聯系的特別重要性。這八種方法針對各自不同的具體情況而言,須用心分辨、靈活運用。
《三十六法》中的“小成大”“小大成形”“小大大小”“各自成形”四法,是著眼全幅整體,通盤考慮每一個單字在整幅中的相互關系,并以此作為處理每個單字間架結構的依據。這種整體觀在書法中很重要,并非每個單字間架結構寫好了整幅就一定好;必須調整好整體關系,每個字在其中恰如其分、各得其所才是好。而所謂“左小右大”“左高右低”“左短右長”,講的是初學結字容易犯的毛病。所謂“褊”,歐楷的字形狹長瘦高已為人所共知,已成為古今學歐者的基礎常識。但還應該知道歐楷的結字,更重要的是收斂緊密、排列清楚、次第分明、寬狹得宜,這樣才可生成一種成熟、蒼勁、古樸、深沉的“老氣”,正如孫過庭所說“書為風神,密為老氣”。
至于《三十六法》中的“借換”,多適用于古代異體字,“增減”考慮筆畫的多少,增加或減少影響字的美觀。此二者今多不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結字三十六法》歸為六類,每一類中包含幾個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樣更便于初學者理解和記憶。以此為基礎,便可以進一步學習明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