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傳標
馬鞍山實驗小學積淀了半個多世紀的辦學實踐,凝練成“精新”教育體系。“精新”意為精心、新穎地探索,“精新”教育指向培養具有“健康體魄、廣博學識、首創精神、優雅氣質、自由心靈”的知行少年。“精新”教育的培養目標貫穿在團隊鍛造、課程構建、資源融通的全過程中。
教育的中心是“人”,是以“人”育“人”的過程,是以教師、家長、社會和學生組成的團隊共同擔負、共同發展與成長的事業。作為這支隊伍核心力量的教師團隊,要帶動育人隊伍形成教育合力,實現育人效果的最優化。馬鞍山實驗小學重視全員育人體制機制建設,實行“導師制”和全員護導制。“導師制”把全體教師分配到班級和學生小組,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成長合作組織;“護導制”使全體教師參與到學校一日常規的管理中,做到時時處處人人皆育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反觀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認知,以實踐促進教師形成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和發展觀。學校開設家長課程,家長課程既有針對家長的課程,也有由家長承擔的面向學生的課程和家長參與的志愿者課程。如此,家校共存共進,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馬鞍山實驗小學構建了以著彩課程、添彩課程和五彩課程三級課程組成的“彩育”課程體系。“著彩課程”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是培養基礎學生學力的課程,旨在打下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添彩課程”進一步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增強學科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五彩課程”一方面注重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著力使興趣成樂趣,進而成為志趣;一方面注重發掘課程的個性化育人特征,以能力培養為立足點,在“格調”上下功夫。涵養學生個體層面的高尚“人格”,提升學生社會參與層面的高雅“品格”,鑄就學生家國情懷層面的崇高“國格”。包括科技類課程、藝術類課程、種養類課程、文學類課程、體育類課程、科技類課程等,以課程育人,以課程文化的提升實現全程育人。
馬鞍山實驗小學打通學科之間的界限,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打通家校之間的界限,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延伸,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打通學校教育與社會的界限,拓展教育時空,增強教育的可能性。以全域的眼光來規劃課程,以發展的思維來謀劃學生的未來,以課程來實現教師的發展,以教師的發展來促進學生的成長。比如行走課程中關于馬鞍山采石風景區的綜合性學習,學生的探究需要從歷史沿革、民風民俗、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和未來規劃等方面來研究,這樣的學習時間上勾連起歷史、當下和未來,地域上連通了長江經濟帶,學習方式上有自我探究,也有合作學習。